永嘉这处“地球大脑”上了央视 | ||||
|
||||
“这些蜿蜒弯曲的线条,乍一看很像是脑部的某种组织纹路,因此,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地球大脑’……”近日,央视CCTV-10《地理·中国》栏目播出节目——自然奇观·“脑石”传说,科考队走进永嘉巽宅,探索“地球大脑”。 早在2019年4月12日,今日永嘉《楠溪江周末》专刊以《永嘉惊现“地球的大脑”》为题对此率先进行了专题报道。 “地球大脑”所在地,被当地村民称为黄龙坑,是很多村民小时候的天然游泳池。在漫长的岁月中,村民并没有发现岩石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几年前,在一次偶然间,岩石上覆盖着的苔藓和泥土被暴雨冲刷掉,岩石慢慢露出了“真面目”:出奇的干净和醒目,布满了弯弯曲曲、凹凹凸凸的花纹,远远望去,很像是史前的岩画,又像是什么动物爬过的痕迹,与周边的岩石截然不同,从而引起当地村民的好奇与关注。 “2019年4月9日上午,经人推荐,加上永嘉传媒集团邀我作实地考察,才有了此次之旅。”高级地质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得主胡雄健在2019年实地考察过“地球大脑”,他表示,这是英安质火山熔岩特有的一种表壳构造现象,英安质火山熔岩流因差异性风化形成脑纹状构造,称之为“地球大脑”,它与周边的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的构造和形态截然不同,非常美观有趣,还有自然界很少见到的球泡流纹岩,这里完全可以成为雁荡山国际地质公园百科全书中新的一页,也可以成为当地科普探秘旅游的一个好景点,好内容。 那么这个是如何形成的呢?胡雄健解释道,大概是一亿年前,当火山爆发,火山岩浆溢出地面后,岩浆流或熔岩流的表面会迅速冷却,形成一层柔韧的玻璃质外壳(表壳),其下面的液态熔岩则仍在继续流动,并溢出气体,表壳受到后续岩浆的推挤、拖拉、扭动和膨胀,发生多种塑性变形,冷凝后就会形成各种特殊形态的构造现象。当火山熔岩流冷却凝固成岩后,因为差异性风化,便在岩石表面形成脑纹状构造。这在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的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中非常少见。如果不是一场大水冲走了岩石表面的植被,“地球的大脑”可能永无曝光之日。 据胡雄健介绍,永嘉的山体,属于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流纹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它记录了距今一座复活型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享有“古火山立体模型”的美誉。乐清——永嘉一带,在距今1亿年左右年间(地质历史上属于早白垩纪,也就是恐龙鼎盛时代),发生了四期、十几次剧烈的火山喷发、爆发作用,形成巨厚层的火山岩层,经断裂切割、风化剥蚀,这里的火山岩石和火山地貌便成就“奇巧百出的天下奇观”。 据悉,CCTV-10《地理中国》属科普类电视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热爱自然,珍惜自然,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记者 吴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