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三农”服务 > 三农信息 > 农村信息
永嘉岩上村结合“未来乡村”试点 探索共富路径
发布日期:2021-07-07 10:21:12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字体:[ ]

岩上村油菜花盛开。 (汪学斌 摄)

岩上村入选全市首批“未来乡村”试点。 (范海国 摄)

“节假日基本上爆满,如果需要入住,记得提前和我预约。”在永嘉县鹤盛镇岩上村,村民谢顺琴家的民宿“山山水水”生意红火,家里20多间客房,保持高位入住率。应对暑假客流高峰,连日来,谢顺琴忙着做准备。

岩上村位于石桅岩和龙湾潭两个核心景区入口处,距离雁荡山景区仅有20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优越。过去的岩上村一直“不温不火”,但近年来这一情况得以改变,在党建引领三个“一”(一名干部、一个团队、一股合力)的带动下,岩上村焕发活力,实现了从“景边村”到“景区村”的跨越发展。

民宿村的“逆袭”

岩上村共有416户1433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村民们早早做起了民宿生意,但受制于村庄环境脏乱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村内民宿产业一直处于“低小散”状态。

2019年,在永嘉县委“12310”旅游发展路径的指引下,岩上村被列入该县十大民宿村之一,进行整体提升。现有19家民宿,共546个房间、1027个床位,村内7家农家乐,可一次承接2000人就餐。目前,是永嘉县床位数最多、旅游接待能力最强的民宿集聚村。

岩上村的蝶变,和主职干部谢向中分不开。

“岩上村一直暗淡无光,外因是环境不好,根本原因是村里缺少好的带头人。为此,2019年,多方期待下,在宁波经营超市生意的乡贤谢向中回到村里。”鹤盛镇组织委员陈信德介绍,2020年村级组织换届,谢向中高票当选岩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拿到任职文件扎下根、拿起村印立下军令状,我们这班新干部,将用‘臭皮匠’脑袋,谋划家乡未来;用宽宽脚板,走遍家乡土地;用尖尖嘴巴,诉说家长里短乡情,努力把不温不火的龙湾潭入口村,变成楠溪江整村民宿打卡网红村。”就职时,谢向中这样表态。

为此,谢向中全力办好“开门一件事”,收集解决各类民生实事,重点聚焦环境整治问题,村“两委”干部包片联户、划分责任区,组建“卫生巡逻”“整改督查”等5支分队。岩上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慢慢地,大伙也带头支持项目建设,如党员干部谢东李、谢益飞带头把1亩多地交给门球场项目组,促进相关项目推进。

环境好了,如何解决民宿间普遍存在的无序竞争和服务不优的难题?在永嘉县委统战部的支持下,2019年,岩上引进“楠兮文旅有限公司”入驻。该公司将村内闲置的200多间民房全部流转过来,统一标准打造民宿,推出精品民宿“石上清流”,对全村自营民宿指导培训,实行“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订单管理合作模式。

借力政府、企业、部门等多方力量,村里形成了一股“合”力,积极探索“旅游+体育”“旅游+研学”等发展模式。村里发挥乡贤资源,与国内八大美院及28所专业院校签订研学写生协议,将岩上作为美术写生、农耕体验、户外扩展、游学研学的基地。

“未来”的新起点

去年,岩上村游客接待破10万人,年营收破30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45万元。其中门球和研学市场分别为岩上带来了1.6万人次和1.1万人次的入住量,7、8月份更出现了连续21天全村客满的盛况,有经营民宿的村民讲,这是“做梦都没梦到的”。

目前,村内三期民宿还有100个房间、192张床位正在提升装修,预计9月对外营业。今年,当地启动了综合会务中心和“永嘉版天一角”楠溪美食汇的建设,继续探索“旅游+会务”“旅游+美食”等新模式,为岩上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同样是今年,岩上村被列入全市首批“未来乡村”试点,小村开始谋划建造以“诗画山水 慢享岩上”为主题的村域型未来乡村,全力打造独树一帜的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

千“岩”竞秀,后发而“上”,应对肩上的担子,谢向中考虑更多的是建设项目要如何谋划,未来乡村又是什么样子?他说,结合生产、智慧、低碳等十大应用场景建设,岩上村的“未来乡村”将打造成具有康养度假和低碳智慧功能的乡村,凸显楠溪江山水文化与耕读文化主题,重点开发集森林康养、休闲度假、楠溪民俗、自然教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

下一步,岩上村将加快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民宿全价格段覆盖,创建本地农产品品牌,吸引乡贤返乡创业。说到乡贤,谢向中笑称,亿元以上的老板能坐两桌,在未来乡村建设中,如何让乡贤们回村参与家乡建设,也是接下来的重要考量。

记者手记>>>

壮大能人“朋友圈”

岩上村的发展,和村干部谢向中分不开。能人回乡,给村里发展注入活力,也会带来全新的面貌。

像谢向中这样回归的村干部,这几年在我市各地还有不少,他们靠自己的经营头脑、人脉关系、资金优势等,带领家乡人民踏上振兴道路。

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领性的人才不足,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有见识的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回乡发展。一方面是乡村发挥空间较小,再就是资源禀赋不足。

现在,这种状况在改变,各地各种能人响应政府号召,选择回乡创业当领头羊的逐年增多。这些人或有回馈家乡的故土情结,也有被乡亲们“看得起”、被政府“看得见”的存在感,最为关键的是,现在乡村发展的“黄金时间”已经到来,能人施展才华的利好政策不断,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舞台正在形成。

实事求是来说,比起做生意当老板,村干部干得苦,收入低,“吃亏”是明显的。尤其是具体到村里的实际工作,通常只能由能人“顶着”,一个人“孤军作战”。虽然组织部门、乡镇等予以支撑和帮扶,但目前的普遍现状是,能人村内顶“大梁”,一个好汉往往缺少“三个帮”,能人回乡创业就没有了一个能战斗的“朋友圈”。而这个“朋友圈”该怎么形成?在笔者看来,产业尤为关键,没有产业就是无本之木,而产业的形成,又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帮扶,比如资金引入,资源利用,政策倾斜以及提高能人的政治待遇等。

当然,这个“朋友圈”还需要时间去构建,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我们相信,先让一部分能人回乡,再由他们起到引领作用,激活乡村动能,构建创业氛围,以产业吸引人才,以人才构建团队,村庄建设,才会有延续性和可行性。孤独行者,能量再大,也注定走不长远。

记者 金朝丹 通讯员 范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