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头条新闻
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高水平推进文化温州建设的决定
发布日期: 2021- 08- 02 08: 35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2021715日中国共产党温州市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既是温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是温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指南。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建党精神,进一步增强温州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现就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高水平推进文化温州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高水平推进文化温州建设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把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温州拥有5000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孕育了多元开放、富有特色的瓯越文化和人文精神,支撑和引领全市人民搏击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锻造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温州人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创业创新创富已深深融入温州砥砺奋进的发展史,成为温州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特征。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面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艰巨任务,温州要参与全球竞争、加快赶超发展、成为示范先行、打造市域样板,必须深刻领悟“续写创新史”的科学内涵,在持续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城市人文精神,不断塑造城市特质品格,进一步激发新时代温州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澎湃活力,使文化温州成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温州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板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温州力量。

2.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工作方针,根据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和省委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决策部署,以“五城五高地”建设为战略牵引,以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为核心灵魂,以提升城市精神凝聚力、地域文化辐射力、城市品牌影响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数智赋能引领力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十大文化工程”,着力构建三大文化生态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温州特质的文化建设之路,加快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

3.发展目标。到2025年,构筑瓯越文脉薪火相传、千年古城魅力四射、文化地标不断涌现、瓯江山水诗路高标建设的传统文化生态圈;构筑文明素养全面提升、创业创新活力迸发、城市品格不断彰显、东亚文化之都享誉内外的城市文化生态圈;构筑文化经济深度融合、文化供给日臻完善、文化创意引领风尚、数字温州加速崛起的数字文化生态圈,努力打造源远流长瓯越文明与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交相辉映的文化温州。

——温州人精神全民尊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在前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焕发强大的精神力量,“追求卓越、守正出新、富于创造、大气包容、美美与共、奋斗奋进”为内涵的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持续激扬,海内外温州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发展认同进一步增强。

——瓯越文化高峰崛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保护,更多历史文化印记高水平呈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进一步激活,“永嘉学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谱系的重要分支,力争“温州学”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地方学科,温州传统文化更加耀眼夺目。

——城市品牌享誉全球。“戏曲故里”“百工之乡”“歌舞之都”“书画名城”“中国数学家之乡”“中国山水诗发源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城市金名片熠熠生辉,“大爱城市、诚信社会、道德高地”“创业之都、创新之城、创富之市”等城市标识走向世界。

——文化服务全国一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优质普惠,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礼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农家书屋”等品牌服务继续引领全国,在文化先行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构建,造就一批国内知名的文商农体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文化消费贡献度显著提高,成为重要的文旅融合先行区、文创产业创新中心和应用研发中心。

——数字赋能引领先行。文化领域数字化集成改革全面推进,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治理方式加快形成,具有温州标识和特色的应用场景加速打造,网络生态治理从先行区向示范区迈进,融媒体传播平台更加年轻化、更具圈粉力,成为数字孪生城市和智慧城市。

二、高水平推进文化温州建设的重大任务

(一)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牢牢把握思想文化政治方向

4.加强新时代理论武装工作。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理论武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带动作用,健全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制度,推广党委(党组)“学习进行时”做法,学深用好《习近平在浙江》等研究成果,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深入实施百年理论创新研究工程,深度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组织开展“温州剧里看中国”研究。依托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阵地,推出更多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理论宣讲载体,打造“有理云享”等理论传播平台,培育享誉全网的理论大V、理论公号、理论栏目。发挥市民宣讲团、海外宣讲团等特色宣讲队伍作用,进一步扩大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覆盖面。

5.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强化阵地建设、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示范引领、制度保障,全方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深化中小学“四品八德”育人模式,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用好“新青年下乡”“开学思政第一课”等载体,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体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强社区思政工作网格化建设和职工思政建设,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群体思政工作,强化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群体思政工作。精心打造一批主题公园、主题场馆、主题街路等核心价值观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生活、引领社会思潮。

6.挖掘和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革命遗址、遗存、遗迹,整理保护革命文献、实物故事、口述史料,着力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全面展现浙南革命史的历史地位和内涵价值,擦亮“红动浙南”品牌。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红色基因薪火行动,浙南红色根脉在传承中持续焕发时代光芒。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调查,健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地方立法。用好用活“温独支”“红十三军”“浙南特委”“浙南(平阳)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共浙江省一大”“浙南游击纵队”“海霞女子民兵连”等红色资源,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街区,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作用,引导更多市民走进红色旧址遗址和设施场馆。深度参与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谋划“红色+生态”“红色+研学”整合开发,打造一批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和红色文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

(二)深入实施文化图强工程,不断弘扬和提升新时代温州人精神

7.深入推进温州文化基因解码。积极构建“全面普查、重点解码、多维评价、实体运用”机制,率先探索文化基因转化利用路径,创新推出文化基因解码“温州样本”。聚焦“今、古、人、文”,全面推进“温州学”研究,举办“温州学”论坛,加快构建学科体系,推动“温州学”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地方学科。做好“永嘉学派”思想内涵的科学利用,开展“永嘉学派”系列重大课题、重要学术研讨,建好永嘉学派文化公园、永嘉学派馆,梳理分析温州文脉和温州人精神的深层次联系,提升当代价值及影响力。深入研究移民文化、海洋文化、重商文化等温州文化符号,科学利用温州传统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引领和推动温州高质量发展。

8.丰富发展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内涵。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做好内涵提升和实践转化文章,使温州人精神在融入时代和社会进步中激发创造活力,在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强化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扛起“探路者”使命担当,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持续打造一批全国改革示范样板。强化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深化对外开放“十大举措”,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让“世界的温州”展示出别样精彩。强化遵规守纪的法治精神,培育按法治规则办事的社会文化,以融汇天下的胸襟,吸纳全球资源、广招天下英才。实施新时代温州人精神进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学校、商会、景区、侨团组织、网络空间“九进”活动,推动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成为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

9.不断激发温州人创业创新活力。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使温州成为创业者的集聚地。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引导广大企业家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持续推动经营方式、合作模式、管理机制等全面创新。建立健全竞争、开放、激励等方面机制,打通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路径,推动政策、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聚集聚合。

(三)深入实施文化传承工程,擦亮瓯越优秀传统文化品牌

10.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保护。深化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加大东瓯国史迹研究和展示,加快曹湾山等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泰顺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苍南矾矿申报世界工业遗产。加强瓯江流域、塘河两岸文物资源保护传承,重点实施瓯江山水诗路文化研究,让典籍中的温州、文物中的温州、遗迹中的温州活态呈现。统筹推进古籍保护研究,充分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做好珍贵古籍缩微复制和数字化工作。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打造拔五更、汤和信俗、太公祭等地域文化旅游亮点。加强温州方言保护传承和文艺创作,出版《温州话辞典》及有声版,打造最具温州代表性的城市礼品。开展《温州通史》等系列地方文献解读宣传普及,扩大温州传统文化影响力。

11.提升温州非遗国际影响力。放大“非遗在社区”国家试点效应,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扶持永嘉昆曲、乐清细纹刻纸、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东源木活字印刷、瓯塑瓯绣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化产业发展,争取举办国际性非遗活动。推进瓯窑小镇、鸣山非遗体验基地等非遗小镇、非遗景区、非遗街区、非遗园区建设,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融入发展。打响“百工之乡”品牌,实施“百工兴镇”行动,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老字号保护传承发展,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打造“温州记忆”系列历史文化产品。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深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管理和扶持工作,壮大非遗项目传承人队伍。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深化“世界看见·温州非遗”等宣传展示交流活动,创成一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拓宽非遗传播的覆盖面。

12.推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深化温州历史名人文化研究,建立资源大数据库和名人子库,加强历代名人文献著作、书院题刻的保护利用,深度挖掘内在优秀基因、思想文化资源。推进一批历史名人纪念场馆设施建设和提升,丰富展陈形式和内容,创新打造历史文化记忆最佳载体。打造一批历史名人研学文旅产品,讲好系列温州历史名人故事,让历史名人走出历史、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以郭璞选址建城1700周年、谢灵运来温1600周年、刘基诞辰710周年等时间节点为契机,策划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温州历史名人影响力。

(四)深入实施文化塑韵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文化品位

13.强化城乡文化美学引领。坚持“以文塑城、以城彰文”,立足温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文化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持续优化城市风貌,塑造山水斗城古韵。全面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提炼彰显瓯越文化的经典元素,塑造体现高颜值、洋溢文化味的“城市表情”。以“精建精美”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建筑、城市色彩、城市天际线、城市夜景光彩等规划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建设“五美”新温州。大力实施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探索建设“未来城市”实践区,充分预留文化发展空间,留足城乡承载文化功能。牢固树立低碳城市理念,统筹布局主题公园、文化绿道网建设,突出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塑造,构建多层次的瓯越文化景观体系,着力打造“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美学意境。

14.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保护性开发利用老建筑,持续打造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古村、街区。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行动,推进鹿城五马-墨池、庆年坊、朔门街,瓯海梧田老街,龙湾寺前街,瑞安玉海和平阳坡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与开发利用,传承城市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推进江心屿改造提升,再兴“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江天佛国”的文化胜景。加快推进永嘉枫林省级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实施“百村复兴”“拯救老屋”行动,加大永嘉岩头、龙湾永昌古镇、文成南田等名镇和楠溪古村群、苍南碗窑、泰顺徐岙底等古村落保护利用开发。构建传统村落、农业遗产、工业遗产分级分类保护机制,创新引入“园区+”“博物馆+”“公园+”、城市开发等利用模式,重塑文化之根和生活之脉。

15.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结合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和城市文化特质,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文体设施,提升群众对温州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高标准规划建设温州新国际会展中心、温州美术馆、温州档案中心、温州市非遗馆、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民营经济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山水诗主题展示馆等功能性支撑性地标项目。深化博物馆“民办公助”模式,有效利用公共闲置空间,形成温瑞塘河沿线石刻博物馆、珐琅彩艺术博物馆、纸山博物馆等一批民办博物馆群,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全面推进亚运城市提质升级行动,完善提升温州奥体中心、龙舟运动基地等一批赛事场馆设施,提高体育赛事承办能力,实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提炼更有辨识度的城市标志性符号,推出“瓯居海中、商行天下”城市宣传语等文化标识,加强在重大活动、公共建筑、城市窗口、特色区块、城市宣传等领域中的应用,精心构建温州特色的视觉系统。

(五)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16.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布局。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围绕设施标准化、功能集成化、布局网格化、服务均等化,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五年内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有文化礼堂”。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大幅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推动“文化礼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农家书屋”“百姓健身房”等基层文化阵地提质拓面,优化城市影院和文化阅读空间布局,构建高水平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17.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效,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吸引人才、满足群众。整合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组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联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质共享可及。创新推出“文化管家”,探索推进社会力量办文化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加大经典演出剧目、艺术展览和策展团队引进力度,吸引中介组织和运营商落户温州,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探索夜间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利用效能。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应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联网上云,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提升服务品质。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供给目录发布和服务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文化需求。

18.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全民技艺普及,健全供需对接、骨干带动、积分奖励、常态赛演、阵地共享等机制,大力普及书法、合唱、舞蹈等重点技艺门类。搭建群众文化交流展示平台,高水平办好市民文化节、艺术节、全民阅读节,广泛开展“四演四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凝聚青年群体。深入实施“乡村文艺繁星计划”,支持行业组织、专业院校、文艺院团、专业文艺工作者,通过结对帮扶、互动共创、品牌塑造、驻场演出等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送戏、送书、农村数字电影下乡范围和频率,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加大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挖掘包装,组织巡演汇演活动,推动走进市区城区群众生活。

(六)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新时代文艺创作高峰

19.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行动,推出更多具有温州地域特色、展示温州人文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大作、大戏、大剧、大片”。聚焦当代文学、舞台艺术、影视艺术、视觉艺术、网络文艺等重点领域,加强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题材创作,重磅打造类似“温州家人”系列剧的文化现象。提升“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琦君散文奖”、中国寓言文学“金骆驼奖”等全国性文学奖项引导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奖项集聚区。实施广电和网络视听原创精品扶持工程,鼓励创作生产一批展示温州风范和特色的电视剧(广播剧)、动画片、纪录片、公益节目和网络视听节目。支持内外温州人开展优秀文化创作,形成“世界华文温州现象”。

20.打造文艺创作平台。建好“温州文艺之家”、温州市剧本中心,加大对文艺创作原创性、基础性环节的扶持力度。探索引进专业的文艺创作机构,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发展文艺创作基地,建成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推动一批重点文化项目落地。发挥中国寓言文学馆作用,规划建设中国寓言小镇,创作生产更多寓言童话精品,推动温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寓言城。做大做强温州墨客工场,支持发展网络文学众创空间,办好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博览会,打造原创文学IP转化全产业链。整合利用文化馆、群艺馆等艺术阵地,常态化组织举办学术研讨、作品评鉴等艺术交流活动。

21.厚培文艺创作土壤。建立重点文艺创作全流程保障机制,加大对文化“精品、优品、新品”的支持力度。完善尊重原创、鼓励“冒尖”、呵护创作的激励机制,探索成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健全文艺创作生产资助体系,集聚更多国际国内一流的文艺原创力量。建立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探索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跨界联手创作和联合攻坚创作等制度,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力。改革文艺人才职称评聘机制,破解文艺创作的体制束缚,让文艺原创力竞相迸发。加强文艺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机构合法权益。建设文艺精品种子库,加强文艺精品规划和储备。

(七)深入实施文化兴业工程,大力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2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导向,构建“一城两带多点”全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突出以时尚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引导时尚创意设计企业集群发展,办好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市长杯”中国(温州)工业设计大赛、温州国际设计双年展等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创意设计之城”。以温瑞塘河文化为基底,加快建设提升温州国家广告产业园、木活字印刷小镇、南戏文化园、青灯市集等平台,着力构建展示“跨越千年”的温瑞塘河文化产业带。围绕“中国山水诗研学圣地、山水诗画黄金旅游目的地、秀山丽水生态养生福地、高品质生活富民经济高地”目标定位,高标准建设重点区块、重点项目,推动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兴盛笔墨间,旺在实景里”,成为全省诗路标杆示范。依托各地文化资源,多点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23.打造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共进、文化商贸融合发展。依托数字经济优势,发展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力争网络视听基地等重点项目落地。突出“诗画山水·温润之州”主题,深化全域旅游品牌建设,全面推广“侨家乐”,全力打造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推动五马街、禅街、公园路等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文化业态,打造国内知名的文化商业地标。布局具有温州特色的滨水会展带,用好轻工产业国字号金名片,做大做强系列专业品牌展,打造全球知名的时尚产品会展高地。

24.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进一步做强主业、做大企业,鼓励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支持龙头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招引一批世界500强、全国100强的文化企业地区总部及其研发基地,引育一批会展、动漫、影视等优质文化产业企业,储备落地一批示范性强、拉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出台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乡土文化人才创办经营实体。力争到2025年,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0个,培育重点文化企业100家。

25.加强版权保护运用。以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规划建设温州版权馆,全面提高版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制定实施“版权助力民营经济计划”,创新完善登记、评估、质押、交易的版权发展保护“全链条”,形成版权创新激励机制“温州版本”。开展版权示范引领选树,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版权的大企业(集团),重点扶持鞋服、制笔、印刷、教玩具等十大工业版权产业发展。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探索打造版权交易平台。构建集行政、司法、仲裁、调解等方式为一体的版权“大保护”格局,不断提高版权执法水平和能力。

(八)深入实施文化厚德工程,努力塑造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26.全力推进城乡全域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八大提升计划”,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高水平迈进、向县域延伸,力争乐清市、平阳县、泰顺县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着力培育“全国文明城市集群”。因地制宜开展“双千结对”等联创共建活动,全域实施环境卫生大整治,彻底告别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现象,打造一批集文化、文明、产业、旅游、生态等为一体的文明示范带。夯实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扩大基层单位文明创建率,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向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延伸覆盖。

27.打造新时代文明道德建设温州样板。深入实施新时代“四德”工程,在全社会形成守规则、重礼仪、懂感恩、讲诚信、做好事的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打响“大爱城市、诚信社会、道德高地”城市品牌。坚持开展“最美温州人”主题活动,用好温州道德馆、温州防疫馆等道德阵地,扩大“红日亭”“兰小草”等道德标杆的示范效应,发挥民间道德奖、“最美温州人”“致敬文明”公益基金的激励作用,推动“最美现象”从“风景”变“风尚”。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深化“信用温州”建设。统筹推进清廉单元建设,大力开展清廉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取向。

28.大力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贯彻落实《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总结提升移风易俗“温州经验”,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做实“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排队守秩序、垃圾要分类、餐饮不浪费”等文明实践品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规范“时间银行”管理,探索实行文明积分制,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为城市文明写下生动注脚。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公益广告引领主流价值、传播文明风尚的作用,普及现代文明礼仪规范。开展文明乡风涵育行动,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九)深入实施文化传播工程,加快建设展示城市精神重要窗口

29.做强城市文化品牌。发挥温州文化多样性的优势,积极构建由“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等文化金名片组合的文化品牌体系,不断扩大温州文化影响力。组织开展“南戏900年看温州”系列活动,加强“瓯剧”“永昆”、木偶戏等地方剧种保护传承,打造“中国曲艺之市”。开展温籍数学家年谱研究,彰显“中国数学家之乡”独特魅力,体现中国现代数学的温州地位和价值。扩大楠溪江东海音乐节等活动品牌效应,争取举办中国流行音乐年度颁奖典礼,着力打造乡村音乐之都。高规格举办温州国际雕塑大赛,高标准组织美术、书法、摄影等视觉艺术国家级赛事。常态化组织国际龙舟赛、龙舟文化主题活动,振兴发展龙舟文化,打造中华龙舟文化名城。

30.提升文化传播推广能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温州智媒信息港,建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服务精准的“融媒智脑”,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深化“7431”网络治理模式,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统筹发挥新闻网站、自媒体团队、网民群众等各类力量作用,规范培育一批个性化、分众化、专业化“网红”账号,鼓励网络视听平台、短视频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完善海外传播中心和基地的布局,巩固拓展“一平台一中心五基地”传播阵地,推出“美丽温州”英文网站和《In Wenzhou》双语杂志,谋划建设世界华文传媒中国(温州)总部。

31.多层次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整合海外温州人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和合作领域,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温州路径”,提升温州文化在世界文化生态圈的话语权。高水平办好“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温州活动年”,深化“与世界握手”“邂逅”“遇见”等活动品牌,打造辐射国际的传播窗口,讲好面向世界的温州故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友城群。支持文化企业生产外向型文化产品,在境外投资文创产业,参与国际品牌授权,推动带有鲜明温州印记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依托温州肯恩大学等在温高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温州大学建设以侨为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

(十)深入实施文化优才工程,强化文化温州建设人才支撑

32.引育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聚焦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培育一批理论社科、新闻出版和对外传播、文学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域优秀人才,着力形成文化名家、艺术英才和高层次领军人才聚集效应。深入实施文艺人才培养“新峰计划”,推动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人才,为未来温州文艺界积蓄中坚力量。组织“文化温州招才引智”行动,实施“温籍文化名家柔性回归工程”,引导文化名家以作品创作和文化项目反哺家乡。发挥在温高校在高层次文化人才、实用性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文化温州建设。

33.深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性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规划建设,完善和落实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强化人才培育的基础保障。通过社会购买、财政补贴方式充实村社文化管理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力量建设。鼓励文化乡贤、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打造一支扎根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完善分级分类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基层公共服务队伍培训,提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4.持续优化文化人才创业创新生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将文化人才扶持纳入市委人才政策体系,统筹做好文化人才整体规划。探索出台文化人才礼遇办法,建立文化人才“名誉+奖励+地位”的激励机制,使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创新文化人才使用机制,推进“订单式”人才援助,引导和支持国内顶尖文化人才和团队参与主持重大课题、承担重点项目、领衔重要演出。推进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制度,形成全方位、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定期会商制度,长期跟踪服务重要文化名家,及时分析研究文化人才需求的最新趋势。

三、高水平推进文化温州建设的保障措施

35.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高水平推进文化温州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特别是“一把手”要提升驾驭文化工作能力、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创新性推动文化建设工作,推出一批典型范例,打造地方样板。把文化温州建设工作纳入考核考绩,加强督促检查,加强过程监督,加强跟踪问效。编制分解文化温州建设项目清单、平台清单、改革清单、指标清单,构建“比拼赛马”机制,形成狠抓落实、争先创优的工作局面。

36.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谋划推进一批具有牵引力的重大文化改革项目,走出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文化改革发展路子。创新文化投融资体制,不断优化投资政策环境,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巩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制度改革成效,落实法人自主权,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全覆盖。深化重点国有景区和文化场所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鼓励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提高国有院团市场适应能力和发展活力。创新利用综合保税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和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等政策,全力孵化和吸引对外文化贸易企业。

37.强化数字赋能。发挥5G试点城市优势,创新文化领域整体智治、文化政务、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明实践、网信智治等数字化综合应用,重点打造技艺普及“全民通”、“温州印”在线、文化出海“侨桥通”、网络生态“数智通”等具有温州标识的应用场景。推动文化领域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数智集成,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域的文化领域工作一体化协同平台,着力提升文化治理水平。延伸数字文化服务触角,拓展文化新基建,建设数字文化场馆矩阵,打造未来景区、未来博物馆,建设数字文化体验园。

38.优化要素环境。全面梳理集成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形成强大的政策红利效应。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充分考虑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需求,对重大文化投资项目予以重点保障。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文化投入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扩大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优化使用办法,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建立文化金融创新服务激励机制,建设文化银行,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