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美水利工程”福泽温州 | ||||
|
||||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雄姿。(市珊溪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供图) 近日,2021年浙江省十大最美水利工程评选结果揭晓,我市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入选。 今年是珊溪水库主体完工20周年。自建成以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充分发挥出在用水保供、防汛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巨大效益,造福于温州近600万人民,为全市三分之二GDP提供水资源支撑。这正是该工程得以上榜的主要原因。 此次评选由省水利厅主办,以安全性、标志性、影响力、绿色生态、社会效益和文化底蕴等方面为标准,对候选工程进行评比。除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外,入选的还包括新安江水电站、钱塘江海塘、舟山市大陆引水工程等。 严格保护 综合监管 供水受益人数全省最多 在温州历史上,缺乏稳定优质饮用水源,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短板。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市就曾谋划在飞云江修建水库。经历半个世纪期盼和多方奔走,1994年1月,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获批立项。 此后的1997年9月,工程主体正式动工。1999年12月,赵山渡引水枢纽工程实现飞云江截流。2001年12月,珊溪水库主体完工。2003年4月,赵山渡引水枢纽工程正式向市区供水。 10年奔波立项,5年施工,3.7万移民外迁,投入资金38.25亿元……珊溪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时,不仅比预期提前10个月,更以过硬的质量,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国家工程建设优质工程奖等荣誉。 该工程位于飞云江干流中游,由珊溪水库工程、赵山渡引水枢纽工程两部分组成,设计年供水量7.3亿立方米,是温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其中,珊溪水库总库容18.24亿立方米,相当于127个西湖。该工程建成后,市区四区、瑞安、文成、平阳、苍南、龙港等地近600万人,有了稳定优质的饮用水源。 从库容来说,它仅居全省第四,但从供水受益人数、年供水量等方面衡量,则是全省最大。去秋今春,温州遭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旱灾,该工程持续稳定供应充足原水,在抗击这场旱灾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为了保障该工程能持续发挥用水保供功能,我市尤其注重珊溪水源保护。 如今,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和管控,水源地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珊溪、赵山渡两库水质均稳定在二类以上,飞云江水质稳居全省八大水系之首。在全国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我市率先建成“数字珊溪·智慧监管”综合监管系统,融合数字化改革,提升水源保护管理效能。 由此,珊溪水源保护工作,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去年,市珊溪水利枢纽管理中心,被人社部、水利部联合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削峰蓄洪 守护良田 改写温州洪涝多发历史 2016年台风“鲇鱼”袭击,暴雨成灾。瑞安高楼镇一艘冲锋舟在转移群众途中翻船,11人被困飞云江,仅靠救生衣和紧紧抱住树干、电线杆维系生命。千钧一发之际,珊溪水库、赵山渡水库关闸拦洪,降低下游水位、减缓下游水流。最终,利用关闸拦洪创造的宝贵时间窗口,所有被困人员得以成功救出。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另一项主要社会效益在于,在防台防汛期间削减洪峰,大幅度降低飞云江流域下游洪涝灾害,为下游25万人提供防洪保护。 自珊溪水库下闸蓄水以来,先后经受了21次洪水考验,历年汛期累计拦洪蓄洪超24亿立方米,相当于为下游拦下了1.3个珊溪水库的洪水。尤其是2016年汛期,台风“莫兰蒂”“马勒卡”“鲇鱼”连续袭击我市,导致瑞安、文成部分地区,降雨破当地历史最大纪录,或达到百年一遇水平。 这期间,为防御“莫兰蒂”,珊溪水库拦下2.32亿立方米水量;应对“鲇鱼”,又拦蓄3.2亿立方米洪水,自身水位也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147.4米。两次台风中,水库削峰率分别达到97.5%、67.4%,从而最大程度上为下游减轻防洪压力。 数据对比更有说服力。2005年台风“泰利”、2015年台风“苏迪罗”来袭,对飞云江流域造成的影响与1990年第12号台风均比较接近。正是有了珊溪水库的拦蓄,后两次台风中,峃口当地最高水位比1990年分别下降7.6米、9米,没有发生满水现象。 此外,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还显著改善了下游百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 瑞安天井垟一带,曾是省内闻名的涝区。如今,通过河道治理,将水系和赵山渡引水工程连接,这里成了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遇到台风汛期,珊溪水库发挥蓄水功能;当农作物需要水,赵山渡引水工程的水又被引入田地,从而彻底改写当地旱涝反复的历史。以此为例,通过干渠调节,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为下游瑞安、平阳等易受洪涝灾害地区,开辟出一道保障农业生产的丰收线。(记者 张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