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字化改革故事丨平阳“百姓码” 管好乡村百家事 | ||||
|
||||
【我的数字化改革故事】 “大家好,下面播送一个好消息……”随着喇叭声响起,节庆分发礼品的消息传到了平阳县昆阳镇湖屿村的角落,村民陆续到村办公楼领取。“我有风湿病腿脚不方便,能不能送来给我?”电脑上弹出高老伯的视频通话页面。通过“云上慢村·数字湖屿”应用中的民情地图,社区志愿者立刻锁定了高老伯的住处,送货上门后,扫一扫家门口的“百姓码”,完成民情收集处置闭环。 “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支撑它运行的是背后的乡村整体智治系统。” 到湖屿村工作一年,挂职干部赵时雨走访了全村791户村民。在他看来,湖屿村与其他乡村有相似的堵点痛点,主要体现在治理不高效、服务不精准两大方面,数字赋能有极大空间。 2021年3月,“云上慢村·数字湖屿”应用上线,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在温州率先打通省域空间治理平台、基层四平台、雪亮工程、消防秒响应等13个涉村平台数据,归集消防烟感、智能广播、卡口监控等108个乡村物联网感知设备。平台整合了村情、民情、社情、资源、资产等数据字段182个,建成“湖屿智治一张图”,实现村域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决策、智慧化分析。 家家户户门口一张便利的“百姓码”,是老百姓对数字化最直观的体验。在农村一宅一户的背景下,以集成应用为突破口,为全村791户村民设置专属“百姓码”。户主通过浙里办扫码,进入个人专属服务门户,可查看联系网格员、村情动态,可获取在线服务、特色应用;乡村管理者通过浙政钉扫码,按鉴权管理,可查看、维护户主信息,支撑救济帮扶、疫情排查、网格走访等不同场景。一户一码、一码多用、治理服务统一入口,实现了村域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 “以往因为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出现党员无法全面掌握联系户情况,联系户不熟悉对口党员的问题,‘百姓码’的应用,让党员服务更精准、管理更精细、考核更透明。”湖屿村党总支书记严忠岳介绍,目前,全村正推行红色微网格体系,在原有全科网格基础上,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微网格员,实现全民入格,通过“百姓码”,实现党群服务精准到户、管理闭环。 此外,聚焦数字鸿沟问题,村里为老弱孤寡等重点人群建立无感知、有温度的帮扶体系。统一上门安装智能烟感、智能电表、对讲机、智能水表等感知设备,打通了全村物联网感知终端,建成以物联感知为基础的实时分析、智能研判、风险预警机制。 应用上线以来,村民从原来的"线上零渠道、服务找不到"到"家门口的掌上集成式服务";管理员从"专人带路、手工登记"到"在线智管、无差别走访",村民服务需求应答时间从大半天到秒响应。已为2919名村民建立精准化档案,累计开展13次全村走访,帮扶2000余人次。线上收到群众点赞、留言1000余次,解决诉求79个。 【改革者说】 平阳县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刘德贤: 这个样本具有很多普通乡村的共性问题——村集体经济薄弱,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收入产收比低,无支撑产业等。在治理方面,存在涉村工作平台整合不到位,信息管理方式传统低效,数治能力薄弱等问题。在服务方面,也存在公共服务覆盖不均衡,在线服务不普及,数字鸿沟人群较大,重点人群帮扶不精准等问题。 通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一张“百姓码”已有成效。此外,根据村集体经济弱点,该应用还为全村1855亩农田、69块测土片区、8项土壤指标建立可视化、数字化权属管理农田全链“一张图”,赋能数字田埂、农田流转、生产管理等应用。依托应用,全村1200亩土地实现集中流转,建立千亩稻虾共生基地,通过水质监测、在线销售等实现龙虾高质量生产营销。预计第一年产生效益880万元,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80万元,仅农田流转一项就能为村民每年提高30万元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