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为“幸福温州”绘生态底色 | ||||
|
||||
市中心塘河沿线呈现水清、景美、岸绿的靓丽景象。(温州日报资料图片) 最近,全省体量最大的卧旗山垃圾填埋场异位生态化治理工程全面完工。这意味着瓯江路西延多年的断点即将打通,有助于推动鹿城“西外滩”和西部新城的建设提升。 其实,卧旗山垃圾填埋场异位生态化治理工程只是我市“无废城市”建设的个案。近年来,我市强化固废处置项目落地和“无废细胞”组合、运转,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并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以生态底色共筑“幸福温州”。 鹿城龙湾先行先试 入选省首批“无废城市”名单 据了解,卧旗山是我市最早的垃圾填埋场,体积庞大、历史遗留问题多。一场生态改造的头脑风暴随之展开:制定《卧旗山垃圾填埋场异位生态化治理工程攻坚实施方案》、组建现场工作专班、异位生态化治理、对接联系多家焚烧电厂、面向全国环保领军企业招兵买马…… 从垃圾山到“生态股”,卧旗山垃圾填埋场异位生态化治理工程除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外,金属制品回收利用率超九成,共计回收4500余吨,腐殖土经生态化处置后作为绿化有机质用土,覆盖至辖区29.98万平方米绿化带,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回春妙手。 通过填埋场异位生态化治理,盘活土地资源超过60亩,使卧旗山从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山,蝶变为待开发热土,这一举措让人拍手叫好。 在今年7月公布的浙江省2021年度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名单中,我市鹿城区、龙湾区位列其中,并达三星级标准。这也是“无废城市”建设首次公布年度综合评估结果。 近年来,鹿城区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已初步形成以前端“时尚小屋”投放、中端“环卫综合体”转运、云端“智慧环卫”管理及多样化分类运输链为基础的“三端一链”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为深化落实创建,鹿城区进一步优化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布局,新改建处置设施项目3个,实现区域内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医疗废物等处置设施“全覆盖”;加强源头减量,推进全区制鞋及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城乡生活垃圾负增长。 龙湾区于2020年8月出台“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之路,实现36项创建指标全攻克、67项重点任务全完成、8项重点工程全落实。2项创新技术入选浙江省首批(10项)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名单。制定了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大全流程处置体系,并在我市率先建设运营龙湾区生态环境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固废产生、运输和处理全生命周期智慧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 从“无废细胞”开始 探索“无废创建”温州模式 据了解,“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城市固体废物治理的目标方向。“无废城市”正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2020年,浙江省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提出到2023年底,全省所有设区市及50%的县(市、区)完成“无废城市”建设。 我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基本形成分类贮存、高效收运、充分利用、统一处置全过程闭环式的无废治理体系,鹿城、龙湾率先创成省级无废城市。今年,我市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建设试点城市,并争取全域创成省级无废城市。 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温州市“无废细胞”创建活动的通知》及《关于开展温州市第二批“无废细胞”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出台乡村、机关、酒店、4S店、小区、学校等各类典型场景的“无废细胞”创建评价标准,累计创成7大类494个“无废细胞”,超额完成省定任务,今年正在推进第2批新7大类522个细胞创建。出台全省首个《无废细胞创建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投入市级奖励资金2690万元,从今年7月起施行,有效期5年。 在垃圾治理方面,我市制定《温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省首创“两撤两定两到位”生活垃圾精准投放模式,打造一批以盛樟家园、聚英家园为样板的示范小区和建成标准化的分类垃圾房。 在工业固废治理方面,我市于2021年已建成全覆盖小微危废统一收运单位网络体系:鹿城、龙湾、瓯海等10个县(市、区、功能区)13个统一收运场地建成投用;洞头、瓯江口、文成、泰顺等4个地区采用直运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纳网小微产废企业数达到1.75万家,累计利用处置危废22626余吨,并成立危废技术服务协会,监督行业自律。(记者 笑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