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县市区信息
乐清智仁乡2000余老人妇女凭“本事”增收
发布日期: 2022- 10- 09 09: 06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一根编织绳,串起幸福晚年生活。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在乐清智仁乡象周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做起手工编织,只见一根长绳在手中穿梭打结,小小吊篮逐渐成形。凭着“指尖技艺”,80岁的老人一天最少也能有50块的收入。为促进高龄低收入农户增收,乐清智仁乡以休闲旅游手工编织产业链盘活闲置劳动力,两家户外用品企业为全乡2000余名留守老人、妇女提供充分就业,人均年收入两三万元。

在乐清三佳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已经打包完毕的编织吊篮“整装待发”。公司负责人金锡宝说,这批货即将“飞”出大山,销往世界各地。“山里老人传统的编织技艺,深受外国友人的喜欢。”去年出口的吊床、吊篮等产品,产值超4000万元。

提起智仁乡,不少人会感到陌生。这里是温州最北端,是藏在深山中的偏远乡镇。和乡里的大多数青年一样,金锡宝选择早年间就外出创业攒下了“第一桶金”。2003年,他看到家乡山老区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于是回到象周村创立了户外用品企业,决心带着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锡宝,为厂里的招工设置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长期工还是外包的零工,全部来自智仁乡。

如今,乡里老人妇女,都能凭“本事”在家门口赚到钱。公司产品分发到户,由村民编织好后统一回收包装。不过村里老人一年年变老,分包的手工活分工也越来越细。50岁的老人,可以独立完成吊篮的整装编织,而80岁的老人,则负责拧绳、缠绕等简单的工序。村里70多岁的陈阿婆和老伴把家中一楼空置出来,成了小工作坊,每天利用上午和下午空闲时间,编织五六个吊篮,行情好的时候,每个吊篮能有20多元的收入。“这段时间是淡季,每个能卖13块。”陈阿婆笑呵呵地说,在家闲着就把买菜钱挣了,还能攒下一些钱,这就是好日子哩。

小山村里办起大工厂,老人还能在家灵活就业。在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国胜看来,这是乡村共富模式的有益实践。据智仁乡党委书记方静介绍,当地坚持“生态与产业结合、传统与传承结合、产品与旅游结合”的发展理念,打造共同富裕支柱产业。除了两家户外用品企业抱团发展外,还延伸出纺纱加工企业8家、铁圈加工企业1家,手工编织产业链年总产值达1.5亿元。

余丹

老年友好,从老人“有为”做起老年友好,既要“适老”更要“助老”。帮助老年人通过“有为”实现有质量的养老,乐清智仁乡探索出了一条“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路子。这为许多偏远小山村盘活闲置劳动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提供了思路。

山区老人普遍长寿,居住分散,且多数为留守老人,没有收入。立足各地实际,以引入乡贤力量打造适合的产业,将零工分包到户,一方面即是让老人通过简单的劳动增收,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降低人工成本,在老有所为、老有所养中带动山区乡村致富。这种共富模式的可持续,还依托山区乡镇广泛凝聚乡贤力量,做好公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筑巢引凤来。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老人“有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其中要更多关注山区留守老人的需求,为愿意劳动的老人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让他们和城市里的老人一同享受有作为、有快乐的晚年生活。(记者 孙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