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湾山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首发 | ||||
|
||||
11月11日上午,《曹湾山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在温州博物馆首发。该考古报告为 2002年-2003年发掘的曹湾山遗址的考古材料整理编撰所著,明确了曹湾山遗址独立为好川文化“曹湾山类型”,丰富了好川文化内涵,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个案资料。 曹湾山遗址位于鹿城区藤桥镇渡头村西北侧,距今4500-4000年,是浙南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好川文化聚落遗址,也是东瓯文化的源头。2002年11月-2003年4月,曹湾山遗址发掘发现好川文化连片的石构建筑遗迹,清理好川文化墓葬35座,唐代竖穴土坑墓6座,获得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各类文物1000多件以及大量陶片标本。 历时两年系统整理和编写的《曹湾山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翔实描述了曹湾山遗址地层、墓葬、建筑、灰坑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一个距今4500-4000年的好川文化聚落遗址的历史投影。报告中确立了好川文化在浙南地区的分布,又根据曹湾山遗址自身特殊的文化面貌,将该遗址独立为好川文化“曹湾山类型”。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提出,东瓯文化是温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东瓯文化源头的好川文化代表性遗址,曹湾山遗址补上了好川墓地考古中缺失的聚落分布和居住状况的重要一环,为研究温州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标本,丰富了好川文化的内涵,是温州地区先秦遗址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也为浙南温州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序列和考古编年的建立提供了地层学依据。 同时,作为浙南闽北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曹湾山类型既承袭了钱塘江以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又吸收了南部福建地区部分史前文化因素,为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与福建两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窗口。 《远古足音》——曹湾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同步开展 ,展出35件修复完整的陶器、大量陶器残片及石玉器。该展览作为报告的延伸展览,通过展板与考古实物展示,真实客观地展现了曹湾山遗址出土场景、器物的面貌特征、考古学分型分期等真实的考古材料,让观众在时空的穿越中,回望东瓯先民一步步走来的远古足音。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东瓯文化之源学术研讨会。本次活动由省文物局指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广旅局、省考古学会主办。(记者 程潇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