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图片信息
瓯海民办文化场馆背后的民间自觉与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 2022- 11- 16 09: 02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塘河博物馆群。 (陈明铭 洪越风 摄)

温州实践: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在生活富裕富足的同时,也包括精神自信自强。近年来,以瓯海塘河民间博物馆群为代表,温州各地民办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2年初,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目标,要求到2023年争取建成全市各类博物馆100家,2025年建成200家以上。

共富图景:瓯海塘河沿岸方圆一公里内,近年“生长”了5座不同主题的民办博物馆,稍远的泽雅镇还有龙溪艺术馆、金临轩美术馆等。它们既是周围居民文化休闲好去处,也是温州人独有的城市会客厅。以这些场馆为载体开展的艺术展览、名家讲堂、研学等各种文旅融合活动日益丰富,看馆成了新时尚。

6天的秋季青灯市集活动日前结束,熙熙攘攘的塘河畔又回归平日的静谧。本次青灯市集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活美学摊主400家,特色品牌超过900个,文化生活美学作品10万余件。这个因“馆”而生的市集,如同直播间里的网红,不仅把流量引进来,也把“民办博物馆”这一特色文化标识带出温州,传得更远。

这几年,以“青灯石刻”为代表的一座座民办文化场馆在瓯海塘河沿线、泽雅山村快速崛起,它们用独家藏品、独特文化,点亮、充实着温州的地域文化气息,彰显着温州文化“黑土”的民间自觉和文化的自信自强。

民间自觉——我有“小家碧玉”,愿与君共享

有人说,温州人的基因里有一项特质比较明显,就是喜欢分享:自己有什么好东西喜欢广而告之,并乐于与别人分享“富有”,在文化领域的这个特点尤其明显。

民办博物馆在温州不是新近出现的,早年的金洲动物博物馆、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温州维日康树贤博物馆等,都是因为一个人或一家企业对某种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而自觉投资建设、免费向公众开放。

一眼望千年,一馆览万象。

如果把国有大型文化场馆比作“大家闺秀”,这些规模较小的民办文化场馆、乡村博物馆,可谓“小家碧玉”。近年来,瓯海塘河沿线民办博物馆群,就是温州人分享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们有的是温州本土文化土壤自然生长的,有的是在外创业温州人植入故乡的,有的则是企业文化觉醒后的自觉投建并用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维护。

自2000年起,瓯海区启动塘河综合整治,经历了前后三轮大规模整治。重现美颜的塘河沿岸该布局什么?第一个生长的是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这是名副其实的“温产”博物馆。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外观出自意大利优秀建筑师之手,更在于整个建筑所采用的砖石均来自温州市大拆大整中,700余个村落、旧址在拆迁时抢救、整理、复原的断壁残垣,并由20多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本地老工匠,采用祖传的垒石技术历时3年打造而成。门口著名收藏家马未都题字的石刻——“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道出了这座博物馆的使命。

馆内唐五代飞天人物塔件、五代后梁阿育王塔件、宋朝的古朴石雕、明时的条石桥面、明代灵芝供器、清代的“且园”石匾……件件石刻精品,都没有玻璃罩阻隔,可观看可触摸,还可以通过扫码知其历史、明其来历。建馆人张金成的本意就是分享,他希望更多的人闲暇时光,能来此端杯咖啡,聊聊石头。

与“青灯”相邻的温州珐琅彩艺术博物馆,展示了五大名窑瓷器、清三代青花瓷、粉彩瓷等各种珍稀瓷器。这个艺术品类本与温州无甚关联,可一位名叫李勐的温州女孩,历经8年,成功研发了清宫断代300年紫砂画珐琅系列作品。2012年,她在景德镇成立第一家官窑珐琅彩研究所并有了自己的产业园。塘河沿岸整治后的美丽,让她有与人分享的欲望。“我办馆的初衷,就是让更多人去了解珐琅彩在中国瓷器的运用,让更多人去感受其中的艺术之美。”李勐说。

沿塘河向南约1公里,还有东经纸文化艺术博物馆、博山美术馆及园艺术馆,其中东经纸文化艺术博物馆于今年国庆节刚刚提升后重新开放,馆长是以纸包装起家的东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周明星,他把企业运营的理念融入博物馆的日常运维。

五个馆有机融合了滨水公园、骑楼、埠头、古桥梁,形成塘河沿线的民办博物馆群落。

此外,瓯海还有位于南白象街道一个农家小院内的“藏灯阁”灯文化博物馆,是温州市首个民间灯文化专题博物馆;西面泽雅镇的龙溪艺术美术馆、金临轩美术馆等,则是展示泽雅山水、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继续前行,纸源村泽雅传统造纸展示馆,是民间造纸文化的缩影,散落在山间旷野的水碓、纸槽、腌塘、水车、烟囱等旧物讲述着乡土故事,展现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

截至目前,瓯海区拥有国有博物馆1家,非国有博物馆2家,塘河民办博物馆5家,省级乡村博物馆7家,市级乡村博物馆2家。

一座座文化场馆,为公众打开一扇扇了解历史和触摸艺术之窗,成为瓯海重要的文化标识。

文化自信——深耕“黑土地”,培植叫得响的品牌

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根基。它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一个地域共性的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被重视、被呈现,人们的乡愁有了载体,更多乡村人有了乡土文化的底气和自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泽雅镇纸源村户户从事造纸,二十余载过去,泽雅山谷中不再有捣刷声,这项造纸技术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纸源村陈小林说,上了年纪的人,有时会在展示馆里,回忆曾经的造纸时光。年轻人春节回乡,也会自豪地把展示馆当作接待朋友的一个去处。眼下,泽雅镇政府为展示馆争取到293万元建设资金,该馆正在进行第三次升级改造。

在城市从事旅游业的潘秀权,是土生土长的泽雅纸山人,他有着传承地域文化的强烈意识,希望深耕乡土文化并植入下一代人心中。2019年,他以瓯海各文化场馆为基础,开发学生研学旅游线路,前不久,又回到泽雅注册“温州纸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结合纸源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联手本地高校开发制定一套更加完整的中小学生研学课程。

“新时代博物馆要成为一个教育与传播的载体”,这是李勐这一年来在珐琅彩博物馆里思索的结论。为此,她开始承接研学项目,下一步计划与九大窑合作开办讲座,引来景德镇的烧炉,让学生们亲手烧制,致力于把研学做得更加生动活泼。建馆花了2000多万元,每月维持展馆开放需要5万元,如今展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研学只收材料工本费。李勐说,不能考虑收支平衡问题,她还计划在场地30年免费使用期到期后,将这座博物馆和馆内馆藏都捐献出去。

采访中,只有龙溪艺术馆馆长沈中杰反对免费观展。“我要通过收费,为山村艺术馆培育‘优质流量’。”沈中杰坚持以“当代艺术”为博物馆调性,“去探索一种与乡村之间的低干扰、强融合的临界关系。”一年多里,龙溪艺术馆先后策划了10个展览、8场艺术沙龙、15场艺术讲座。据悉,截至今年9月,龙溪艺术馆以58元票价,实现了运营收入破200万元。

沈中杰认为,艺术馆对当地实际上是“孵化作用”,开馆后,从城里来看展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隔街的小卖铺租金翻了四倍,周边村民的态度也从观望变为良性互动。泽雅风景旅游管理局局长黄克荣介绍,泽雅镇计划再次整改提升龙溪河滩周边环境,改造外立面,开辟一块艺术馆专用停车场。

“温州是一片肥沃的文化‘黑土地’,这些年民营经济的繁荣,‘黑土地’貌似被盖上一层黄土。只要稍稍深耕,自然就露出本色。”“青灯先生”张金成说。正是缘于这样的了解和自信,他的文化理想不仅仅局限于办一座石刻博物馆,他要以馆为名,举办各种沙龙、音乐会、读书会等,并在本地生长一个“青灯市集”的文化品牌,“让大量有意思的人汇聚温州”。目前,青灯二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延伸塘河湿地建设青灯艺术岛,未来,青灯市集的规模不但扩展到小岛之上,他还希望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开出源自温州的“青灯市集”。

对于瓯海系列文化场馆背后的文化自信与民意自觉,瓯海区委书记曾瑞华表示,瓯海将继续聚力厚植特色文化,在“文化振兴”上走出以文塑城路径,传承弘扬“两山一水”地域文化,努力打造瓯越文化新高地。记者 洪越风 章会 见习记者 潘圆 瓯海融媒记者 许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