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 ||||
|
||||
今年以来,市大数据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历次数字化改革会议精神,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四横四纵两端”整体架构,体系化推进平台建设,持续提升一体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夯实数字化改革数据底座。平台建设在全省10月考评获评五星,温州“城市大脑”、基层智治大脑入选全省“最强大脑”,“两客一重一危”安全驾驶智能模块、数字孪生供水安全监测等2个应用(模块)入选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数量全省第一,获批开展居民身份证电子证照应用国家试点,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以数字化管理推进数字化项目统筹”等做法在全省大数据系统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强化数字化改革项目统筹。一是推广应用数字化改革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针对以往项目谋划不精、实施不严、建管脱离等问题,我们以数据为核心,重塑项目谋划、审查、实施、验收、运维、消亡六大流程,建成投用数字化改革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目前,市本级项目已全部纳入管理,并将以往涉及市委改革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局等多部门流程集成为“一件事”统办,申报资料实现多环节复用、全过程留痕,项目实施规范性和审查时效性大幅提升。二是强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出台了《温州市市本级党政机关信息化项目建设指南(试行)》,进一步强化对各级各部门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组织编制《政务云使用评价及调整规范》《党政机关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规范》《数字化项目应用绩效评价规范》等3个地方标准,目前已报市市场监管局审批,预计12月底正式发布。三是推动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建立年度项目实施清单,推动已列预算项目“早审查、早建设、早投用”,88个通过技术审查的项目正加快实施。严把联席会议审查关,2022年第一次联席会议审查部门新谋划项目23个,经整合调整后保留项目15个;按照“非必要不建设”和“保运行、保民生、保稳定、保续建”原则,做好2023年市本级信息化项目预算预审查工作。 (二)充分发挥数据和技术两大优势。聚焦主责主业,树立“数据是立局之本,技术是兴局之要”的核心理念,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担当练就过硬本领,支撑数字化改革、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高质量推进。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我们紧紧抓住《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全面整合各部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通道,杜绝“多头报送”“体外循环”现象,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的统一性、全面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技术队伍的建设培养。市大数据服务中心新增编制4个,12个县(市、区)大数据中心新增编制5个、收回被挪用编制29个,瓯海、洞头、泰顺大数据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单位,目前除文成外均已设立正科级大数据机构。加强中国(温州)数安港智囊团建设,牵头组建陈纯院士、王坚院士在内的顾问团,以及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在内的数据安全合规专家委员会,为温州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牵头举办温州数字变革专业研讨班,组建全市首席数据官、数据专员和“瓯易办”传播官队伍,以此牵引撬动全市干部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思维和数字能力。 (三)全力建好三大基础平台。一是建好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依托全省IRS系统,全力推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各类“大脑”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平台+大脑”体系健壮性、稳定性、安全性,夯实数据基础底座。迭代建设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网关,打造“162”体系与“141”体系贯通的核心枢纽,目前已支撑七张问题清单、社区矫正协同应用等10个省级应用和共享社·幸福里、利民补助一键达等6个市级应用落地贯通,并在瓯海、文成、龙港3地城市运行中心和社会治理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持续迭代温州“城市大脑”,创新开发基层智治大脑,为平台贡献99个组件、31个模块、5542条知识等智能化要素,2个大脑均入选全省“最强大脑”。二是建好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扎实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省级试点,初步建成空间治理中心和物联中心,接入住建、水利、消防等部门物联设备10万余个,完成12345、120、数字城管、基层智治综合应用等系统事件接入管理、分拨流转和智能分析,整体工作成效居全省首批试点城市前列。三是建好网络安全防护平台。出台《温州市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管理暂行办法》,除涉密外新建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达100%,全部实现集中管理。组织做好全市政务信息系统等保定级、备案、测评和整改工作,等保备案率提升至81.4%。加大“三高一弱”问题和互联网违规出口整治力度,定期联合网信、公安部门组织攻防演练,1-11月份发出预警通知284份,涉及高危安全隐患3.2万余个,均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动态清零。党的二十大期间,严格落实7*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及时发现阻断攻击行为32万余次,实现电子政务外网领域安全事件“零发生”。同时,全面做好“亚运在线”建设、“互联网+监管”、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等工作。 (四)全面提升四项服务能力。一是提升数据供给能力。制定《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温州市宣贯方案,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举办知识竞答活动、线下定点“摆摊”、强化媒体宣传等营造氛围,进一步提升各地各部门理解和执行能力。组建首席数据官和数据专员队伍,开展公共数据治理三年行动,完成婚姻、公积金等10个高频数据现状调研,预计明年8月完成标准化治理。今年以来,公共数据平台新增归集数据101.7亿条(数据总量已达244.7亿条),各级各部门提出数据共享需求2193项,需求满足率99.64%。二是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出台《温州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具体牵头杭甬温3地争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国家试点(数据要素),国家发改委已行文上报国务院。系统构建中国(温州)数安港“九个一”基本架构,吸引每日互动、明日数据等53家企业入驻或合作,推出信贷数据宝、企业开户宝等45个数据产品,上线多方联合画像统计等10个数算场景,迈出了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的关键一步。牵头组建市级大数据运营公司,促成市政府与中国电子、联仁健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落地项目2个、拟落地项目3个。全力办好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共征集109个参赛项目,评选出30个项目进入市决赛,13个项目入围省级大赛,共获二等奖1个、优胜奖2个。三是提升“掌上”集成服务能力。掌上办事方面,全力建好“浙里办”温州“城市频道”(“瓯易办”),组建“瓯易办”传播官队伍,推动各地各单位做强做优高频应用。截至目前,“浙里办”共集成本地特色应用200个,“一网通办”率97.06%。掌上办公方面,全面整合办公、管理、学习类移动应用,实现面向基层工作人员的移动应用在“浙政钉”一端集成,常态化开展不活跃群清理和组织人员信息完善工作,用户日均活跃率提升到96.58%。掌上治理方面,持续拓展“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基本完成5个试点县(市、区)基层网格APP清理整合工作。四是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全面贯通省精密智控平台,持续迭代“温州防疫码”系统,集成发基层核查、在线承诺书、来温返温预申报、核酸检测提醒、疫苗接种提醒、防疫政策查询、返温排查登记、实名认证、亲属关联、集卡车司机、货车司机一码通、纸质版防疫码、核酸检测地图等功能,率先打造“一表通管”系统,全力做好重点人员数据清洗、下发工作,有力保障“外防输入、内强管控”各项措施落地。今年以来,“温州防疫码”系统已经过145次迭代升级,日均亮码量2000余万人次。 (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一是持续加强党组自身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第一时间传达贯彻省、市重要会议文件精神,进一步坚定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决心和定力,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着力优化干部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全力做好干部“引育培”文章,努力锻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今年以来共有1名干部提任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职务,1名干部提任党组成员职务,2名干部提任正科领导职务,2名干部提任副科领导职务,职级晋升干部5名,选调、商调事业干部5名。同时,对照省大数据局处室设置和市里工作需要,将全局人员打散重组,设置成1办5组(分别为办公室<党建>、项目规划组、基础设施组、数据资源组、应用推进组、政务服务组),目前整体运行顺畅。三是深化推进纪律作风建设。及时研究制定2022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推动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职责“四责协同”有效运转。全面落实市县巡察发现问题“全面对照、全线整改、全域治理”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问题对照检查,共梳理问题8个,已全部完成整改。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凡是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均由党组集体研究,会前充分酝酿、会中认真讨论、决策不走过场,并请派驻纪检监察组全程监督。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我们将围绕市委数字化改革“一核心、两服务、三再造”要求,进一步打造先进完备、支撑有力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数字化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整体贯通、一体推进提供坚强支撑。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实施公共数据“提质”工程。通过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共享开放水平,以数据高质量供给支撑保障数字化改革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域高质量推进。一是加大数据归集力度。继续做好《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宣传贯彻和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完善公共数据共享责任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数据需求清单、共享清单刚性执行,促进政府内部公共数据有序流动。完善省市公共数据回流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数据和电力、通信等行业数据回流,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保持在99%以上。二是加大数据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婚姻、不动产权等10个高频刚需数据治理,梳理形成规范化、可复用的数据治理模式,分领域组建专班推进其他数据治理,年底前推出一批数据标准、数据专题库和数据产品。三是加大数据共享开放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不共享、不开放数据必须充分说明理由,推动扩大无条件和受限共享开放数据范围。组织办好2023年度数据开放大赛,以数据创新应用倒逼提升开放数据的体系化水平。 (二)实施项目建设“增效”工程。通过强化信息化项目审查管理,用好PLMS和IRS两套系统,进一步提升各级各部门谋划建设数字化改革项目的能力水平。一是强化信息化项目审查管理。严把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查、联席会议审查和技术审查关口,强化县(市、区)重大项目备案管理,从源头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组织开展2022年度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二是用好数字化改革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S)。全面推广应用PLMS,组织做好历史数据补录工作。迭代建设PLMS二期,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查、应用软件开发费用测算、综合绩效评价等智能化水平。三是用好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在全面汇聚数据、应用、组件、云等数字资源基础上,推动算法、模型、IOT等资源纳入“一本账”管理,实现全市数字资源的集约建设、共享共享。依托IRS应用工厂,探索推广“智能组件+工具”的低代码开发模式,进一步提升各地各部门应用开发效率。 (三)实施城市管理“智治”工程。通过深化平台建设应用,强化数据赋能,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助力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一是建好用好“一网统管”平台。认真总结前期试点成效,全面推广成熟组件、算法、模型等成果。持续完善空间治理中心和物联中心,逐步丰富AI图像视频识别、AI图文语义分析、AI智能预警等算法,探索在部分领域用机器算力代替人力,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和治理精度。研究建立运营保障体制,提升“一网统管”平台实战效能。二是建好用好基层智治平台。持续迭代平台功能,简化业务流程,优化用户体验,力争实现基层“任务一屏览”“数据一表报”“地址一键扫”“知识一点通”,切实为网格员减负赋能。进一步丰富“一网一域一中心”要素集,探索建设模型演进中心、能力进化中心等板块。三是推动上下体系贯通。持续优化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网关,支撑推动更多省市统建应用落地贯通。深入推进基层网格APP整治专项行动,分类分批做好基层网格APP迁移、整合工作。同时,继续迭代“温州防疫码”“浙里办”“浙政钉”等公共平台,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温度。 (四)实施数据产业“提速”工程。通过进一步构建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管理,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争取到2023年年底数安港入驻企业、联合计算业务和数据交易金额实现指数级“倍增”。一是深化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数据要素确权、定价、交易等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交易规则和监管机制,初步形成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制度规范和组织体系。争取省大数据局支持,稳妥有序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探索实施政府信息化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二是做大中国(温州)数安港。持续迭代优化“九个一”基本框架,联合市投促局、瓯海区做好企业招引和项目落地工作,加快联合计算场景和数据产品开发,推动更多企业、数据和人才集聚,全面打响中国(温州)数安港品牌。三是扶持本地数据企业。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数字化改革和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做大做强市大数据运营公司等企业。探索社会企业运用公共数据以及相关产品弹性收费模式,推动降低市场准入成本。 (五)实施网络安全“加固”工程。通过制定实施网络和数据安全总体规划,进一步建立完善资产管理、隐患整治和人员管理相关制度,全力保障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一是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做好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扩容升级,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按需向企事业单位拓展、向基层延伸。谋划推进信创云建设,信创云建成后所有新建项目全部纳入信创云部署,存量项目有序实施改造迁移或替换工作。二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问题整改。建立健全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推进信息系统等保测评工作,加大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坚持把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软件开发商和人员管理。制定软件开发商管理规范,建立完善准入准出机制,并与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PLMS、浙政钉等权限挂钩,确保软件开发商底数清、权限明,人员安全可管可控。常态化开展政务信息系统开发、运维人员“政审”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