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点亮美好生活 | ||||
|
||||
关键词: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 寻访线索:全民健身 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 寻访地:网潮儿南郊体育公园 具体个案: 列车在轨道上飞驰、少年在球场上奔驰,时尚现代的城市轻轨与激情四溢的足球运动同框入镜,这是出现在市区网潮儿南郊体育公园的一幕。不久前,这个位于市区牛山北路的高颜值体育公园崭新亮相,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为我市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再添成色。 “网潮儿”的建成、投用,实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环境更好、功能更全、传播更广。该地块位于鹿城区牛山片区,东侧为东屿河,南侧为里垟河、S1线,西侧为牛山北路,北侧为金温铁路,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此前,这里属于金角银边闲置地块,在管理上存在不少难点、痛点。经过有效改造提升,存在多年的非法建筑、垃圾废水得到彻底治理,使其华丽变身为河滨公园和漂亮球场。通过金角银边的有效利用,体育公园为周边群众新添了一处便捷的锻炼去处。由于毗邻S1线和金温铁路,它还是一扇特别的宣传窗口,南来北往的市民旅客从列车窗口往外望去,便是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生动写照。 201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浙江省政府签署协议,赋予温州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为中国体育改革发展探路的重要使命。以此为契机,温州搭乘体育改革东风,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大胆探索、精准发力,率先走出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路子,打造了中国体育改革的“温州模式”。 从试点到全省普及再到全国推广,社会力量办体育已经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创新型标杆。 百姓健身房 打造群众身边体育生态圈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第4部分第10条“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中提出,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百姓健身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这意味着,温州首创的百姓健身房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2017年,温州率全国之先推出“百姓健身房”,探路社会力量办体育,由政府专项资金引导补助,体育部门给予规划指导,村社、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场地管理。此后,百姓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在温州各地萌芽,掀起全民健身新热潮。我市不仅制定了《百姓健身房管理办法》《百姓健身房星级评定办法(试行)》,还从布局、选址、建设、服务、器材等方面,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标准”——《百姓健身房建设与服务规范》,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9月,我市已累计建成百姓健身房325家,注册会员近10万人,服务健身次数超过120万人次。遍布全市各地的百姓健身房,如同一根根毛细血管,组成了温州全民健身运动网格,让市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身福利,也让“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 多元化模式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在去年全运会上,共有91名温籍运动员参加20个竞技类大项的角逐,其中22人由社会力量培养输送。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得温州打破以往单纯依靠各级体校的路径,通过公私合办、民办公助、民间独资、体教结合等多元化模式,实现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双管齐下。社会力量持续“输血”,让温州竞技体育人才辈出。 温州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早,但在试点落户之前,相关政策机制略显滞后,扶持力度也相对不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竞技体育训练机构的发展。改革试点落户之后,温州体育部门打出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推出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机制,市体育局联合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出台了《温州市社会力量兴办竞技体育训练机构扶持暂行办法》《温州市社会力量兴办竞技体育训练机构星级认定办法》等政策,助力社会力量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机构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引导下,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社会竞技体训机构如鱼得水,开启乘风破浪之旅,同时新兴社会力量也如获至宝,纷纷参与其中亟待扬帆起航。 数据显示,我市目前社会力量兴办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机构已达112家,在训人数超过5700人,占业余训练总人数50.28%,社会力量已经成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盆景变风景 激发体育产业活力 今年,位于鹿城区会展中心商务四路公园内的滨江·杜克体育公园正式投用。通过对城市废弃闲置用地的改造建设而成的这一智慧型体育综合体配备了杜克体育自主研发的智享3.0系统,顾客可通过扫脸进场,实现无人化管理以及24小时营业。负责人透露,场馆运营至今已接待1.7万人次。 温州吕志武游泳俱乐部,利用闲置旧厂房改造为游泳馆,并争取到用电用水等相关政策上的优惠;温州桃花岛冰雪运动中心,利用污水厂旧址争取到“退二进三”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瓶颈的打破,极大激发社会力量投资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 社会力量瞄准前景,把盆景变成风景,满足市民健身参与锻炼的美好愿景。改革试点以来,多项举措激发活力,让温州体育产业量质齐升。 “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是温州试点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的初衷。过去这五年,体育带给温州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在增强。温州已经完成了为期三年的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使命”,如今正开始在浙江乃至全国推广温州的经验与做法,而对于温州体育而言,改革与创新永远在路上。 专家点评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张文健 自2017年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落户温州以来,温州率先走出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经验被推向全国。 一是创新体育发展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权力边界清晰、社会规范有序、公共体育服务完善、体制运转高效的体育治理现代化体系。在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培育、民办训练机构扶持等方面,出台了诸多具体政策。注重体育与文化、教育、医疗、旅游、养老等方面的融合,不断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构建起多层次、多方式的体育服务供给与保障体系。 二是创新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温州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优化市县、高校、企业、协会联办市优秀运动队模式,推动了运动项目市场化改革。打通了人才流动输送的壁垒,允许社会体育训练机构组队参赛,增强了社会力量培养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形成了四级(区县、市、省、国家)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的良好参赛氛围,构建了温州选拔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运动产业功能区和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等建设。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完善布局设计,践行“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打造了一批以休闲服务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了桃花岛冰雪运动中心、文成铜铃山冰雪运动小镇、泰顺百丈时尚小镇、苍南渔寮湾文旅运动小镇等样板运动休闲小镇创建。培育了沿江、沿海、沿山体育产业带,构建了点线结合的温州运动休闲产业发展新格局。(记者 马真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