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今年创成省级未来乡村38个,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 ||||
|
||||
温州实践 去年温州市率浙江省之先,启动未来乡村建设,致力把瓯越乡村打造成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我市不断探索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以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等“三基三主”为建设核心,落地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迭代升级。 共富图景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和省风貌办联合公布了全省第二批未来乡村239个,温州上榜33个,加上5月公布的全省首批未来乡村温州5个,我市今年创成省级未来乡村3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温州因地制宜推进55个未来乡村建设,形成未来乡村5种建设路径和6种共富模式,建成省级76个“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在全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现场会上作典型介绍。 重塑乡村新生活 乡村应该是什么模样? 今年我省启动未来乡村建设,在有农村区域的县(市、区)每年开展1个至3个未来乡村建设,到2025年,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未来乡村。而温州,早在2021年,就将未来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两年时间的精心打造,瓯越眼见未来: 泰顺县南浦溪“未来库村”未来乡村,投资2000万元建成镇中心幼儿园,山区孩子也可享有高质量教育; 洞头区东屏“半屏同心”未来乡村,打造生态低碳岛,新建生态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整岛交通实现一体化; 文成县南田“隐居武阳”未来乡村,村企联合制定“未来乡村服务清单”,共享智慧健康站、养老驿站、武阳书院等基层阵地空间,实现武阳及周边村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民利民惠民服务…… “乡村最缺什么,‘未来’就补什么,乡村最需要什么,‘未来’就建什么。” 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朱永明介绍,未来乡村是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我市全面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大力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升级公共服务。 如未来乡村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升级,实施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突出“一老一小”,率先落地民生“七优享”,集成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儿童之家、智慧健康站、邻里食堂等服务场景,打造20分钟医疗圈、15分钟养老圈、15分钟健身圈。 不仅有看得见的便民服务,数字化和科技感也在逐步落地乡村。 整体智治在数字赋能中加速实现,可实现“一张图”管理乡村。“百姓码”特色应用,贯通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数字化应用场景,真正让老百姓方便用、得实惠。 走好全民“致富路” “用寄托楠溪人故土情怀的麦饼和时尚潮流的咖啡混搭出一种新乡野休闲风,让来到麦饼工坊的所有人都能卸下疲惫,享受自然。”在永嘉县枫林“本味镬炉·归心原乡”未来乡村,温州丽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圆在这里创业。镬炉村村民们也陆续开出了民宿,占地500多亩的研学项目已启动,这个楠溪江边的村落,正聚起一股产业发展热潮。 未来乡村是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致力全链条提升乡村产业价值,走好全民“致富路”。 乐清市大荆“铁定有趣·三金共富”未来乡村,深化“村企共建、以企带村”,与浙商回归企业“浙江聚优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石斛田园综合体”“铁定溜溜主题乐园”的基础上,持续拓宽新业态、深化以企带村的发展路径。 平阳县昆阳镇,昆阳“塘河·粮仓”未来乡村由鸣山村、万金村、上林垟村、湖屿村、官岙邸村5个行政村构成,依托区域内古村民俗、塘河风情、农耕文化、山水风景等特色资源,因村制宜,差异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运动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实现连片协同发展,捆绑式踏上“共富”路。 “未来乡村建设中,温州十分注重主题文化挖掘,厚植未来乡村发展内涵,同时强化主体风貌塑造,打造未来乡村浙南民居。”朱永明介绍,我市立足泰顺厝、塘河人家、海岛石头房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打造山区、平原、海岛不同风格的“浙南民居”。 如瓯海区茶山“创梦山根”未来乡村对明清、民国等建筑“微改造、精提升”后,打造“活态建筑博物馆”,招引超百家特色商户,形成集艺术休闲、人文体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网红打卡点。在鹿城区山福“瓯韵山福·古驿新风”未来乡村,建成特色文化街区品牌,传承千年文脉,打响“万象福地”品牌…… 一个个乡村,在温州大地蝶变,人们欣喜见未来。奔赴未来,5年内,温州将建成未来乡村200个。(记者 金朝丹 永嘉融媒记者 董秀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