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温州市水利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3-01-31 16:21浏览次数: 来源:市水利局 字体:[ ]

一、2022年主要工作总结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聚焦“大干项目、大干民生”,全力攻坚重大项目建设,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紧盯水利民生实事推进,各项水利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一)以海塘安澜和温州水网为重点,全市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01亿元,其中省下达水利投资8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均创近五年新高。全力攻坚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在全省首次明确海塘工程不同类别用海审批路径,12项海塘安澜工程通过省发改委审批,数量居全省第一,顺利开工海经区浅滩二期生态堤、平阳县海塘安澜宋埠西湾等17项共75.8公里海塘。开工建设瓯海南部新区排涝调蓄、洞头陆域引调水、文成西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等22项重大项目,其中列入全省45项新开工任务的11项工程于10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积极争取要素保障,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4.5亿元,居全省第二。成功申报政府专项债18.9亿元,同比翻一番。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瓯江引水工程争取国开行融资33亿元,龙港市新城排涝调蓄等8项工程争取农发行融资19.8亿元。全市64个水利项目列入“三区三线”省级重大项目清单,涉及稳定耕地1.57万亩,占全省水利指标的1/4,为后续工程空间保障推进奠定基础。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重大项目投资46.1亿元,居全省第二。瓯江引水工程累计进场作业面29处,隧洞累计进尺26.6公里,完成年度形象任务248%。泰顺樟嫩梓水库及供水工程完成通水验收。卧旗泵站、肖宅泵站工程完成主体建设,新增强排能力240立方米/秒。瑞安飞云江一期等45项重点工程完成竣工验收,超额完成省厅考核任务。

(二)以山洪防御和抗旱保供为重点,水旱灾害防御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在防汛防台方面,全面压实水利工程防汛安全责任,2318处水利工程共落实10322名安全管理责任人。对照防汛风险清单,组织开展11轮水利防汛隐患排查整改,267处风险隐患全部闭环销号。新改建水文测站220处,站网监测密度提升至9.9平方公里/站,水文监测预警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山洪灾害防御,全面复核更新山洪灾害防御重要村落清单和影响人员名单,在山洪灾害高风险区建设298套声光电预警设备,全市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培训和应急演练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成功应对梅雨期三轮强降雨和“轩岚诺”“梅花”连续两个台风。在抗旱保供方面,面对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夏秋干旱,提前研判旱情发展,编制旱情形势分析报告10期,8月15日开始发布水利旱情预警,抗旱四级响应持续99天。牵头制定《温州市抗旱保供水方案》,珊溪水库于8月份开始执行抗旱供水调度,在旱情最严重的10月下旬,仍可保证正常供水150天以上。加强水库山塘水量调度监管,确保有供水任务的水库山塘严格执行“以水定电”抗旱调度,其余水库山塘全部停止纯发电用水。建设乐清片瓯江南北联网保供水应急工程、七都应急供水增压泵站、山福应急供水增压泵站、平苍引水北山泵站扩容改造工程等应急供水工程,指导各地采取启用新水源、打井取水和送水等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三)以民生实事和除险保安为重点,惠及民生的各项水利工作扎实推进。全力抓好水利民生实事建设,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的要求,列入省市政府民生实事的50公里海塘安澜开工任务、26公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28座水库除险加固及山塘综合整治、100公里水上碧道建设、280公里农村供水管网提升改造、126座农业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提升改造均已提前2个月以上全部超额完成。率先推进水库山塘系统治理,制定系统治理三张清单和工作手册,完成水库“三通八有”系统治理41座,经验做法在全省运管会议上做典型发言。推进重点水库洪水预报调度模型建设,超额完成水利工程“三化”改革省级任务,水利工程安全鉴定超期存量实现全面清零。全面夯实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以“透明工程”为主抓手,有力推动121项滞后工程(标段)建设进度,规范13个项目设计变更和29家企业招标投标行为,督促47个项目支付农民工工资818.68万。压紧压实水利安全生产责任,强化水利建设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鳌江干流治理水头段防洪工程获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质工程),瓯江引水工程等2项水利工程完成省级水利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示范项目创建,全年未发生水利生产安全事故。

(四)以水资源刚性约束和水土保持闭环管理为重点,水资源水保监管能力持续提升。深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严格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和地下水取水量水位双控,在2022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以1%的用水增幅保障了全市经济较快增长,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保持全省前列。进一步完善取用水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出台《温州市建设项目施工自备取水管理办法》,做到施工取水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建设,全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84平方公里,超计划37%。按时完成平阳怀溪等4条清洁生态小流域综合整治,完成部省市5批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卫星遥感图斑解译确认复核查处和整改,水土保持率连年上升。积极践行国家节水行动,巩固提升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联合执法、财政等部门出台温州市区节水奖励办法,10个县市区完成国家级达标验收。开展节水宣传“百场六进”活动200余场,“为未来节水”公益宣传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3个节水微视频获水利部优秀作品。认真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全市全年共减征水土保持补偿费约450万元、水资源费2880万元,缓征两费800多万元,向106家节水型企业发放“节水贷”达43.2亿元,有效激发节水市场内生动力。

(五)以河湖长制和清“四乱”为重点,河湖治理水平全面加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深入落实河湖长制要求,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布首个市级总河长令,精准服务各级河长,推动河长履职有实有效。全省首创制定《市级总河长令发布规程》,联合市委组织部创新推动“党建联盟·合力治水”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在治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河湖面貌持续向好,全年各级河长共巡河40.1万余次,发现并协调解决问题共10.9万余个。复核水利部下发疑似碍洪问题715处,整改销号确属碍洪问题39处。排查整治涉河“四乱”问题点位1581处,整治非法占用河道岸线7.3公里,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1512.7吨,拆除违法建筑4568.5平方米。开展交通道路工程弃渣入河碍洪的专项整治活动,清理入河弃渣方量4.9万方,切实保障河道行洪通畅,全市河湖面貌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研究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开展飞云江流域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有效提升对飞云江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性认知,填补飞云江流域水生物研究的空白,获王浩院士充分肯定。

(六)以改革创新和数字变革为重点,水利高质量发展激发强劲动能。平阳县入选全国2023-2024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获中央和省级2.4亿元补助资金。数字孪生飞云江项目入选全国数字孪生流域建设试点,山洪防御、流域防洪、水库安全等应用场景已上线。全国首创实施农饮水设施灾害及管养综合保险,将9个县(市、区)1695个单村和联村农村水厂统一打包投保,创新实施“灾损+管养”综合保险模式,2022年干旱理赔617万元及时到位,有效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成功签订全省首例河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难题,为水利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案例。温州小水电绿色转型升级典型做法全省推广,76家水电企业签订国际“绿证”交易协议,成为全国首批小水电碳排放交易试点。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十六字”治水思路,对标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全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利改革创新,为打造“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奋力谱写“两个先行”温州篇章提供水利支撑。

一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全面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充分衔接“浙江水网”总体布局,高质量编制温州水网建设规划,科学确定温州水网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2023年计划推进60项重大水利项目(项目总投资约600亿元),其中前期及开工20项、续建40项。重大项目计划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5%以上。全面加快“十四五”实施类和防洪排涝突出薄弱环节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瑞安飞云江治理二期、金潮港流域防洪排涝综合治理、赵山渡引水工程渠系扩能保安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瓯江引水、浅滩二期生态堤、江南垟平原排涝等续建项目,基本建成龙湾海塘安澜工程(南口大桥-海滨围垦)、乐清白龙港泵站、江西垟平原排涝二期等一批工程。扎实开展浙江沿海水库链连通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温州市域配套工程前期及建设,加快实现珊溪-赵山渡、泽雅和浙江沿海水库链三源供水新格局。

二是牢牢把握“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立足长远加快供水保障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瓯江南北联网应急工程(乐清片)、洞头陆域引调水工程、文成西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等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加快乐清银溪水库、龙西水库和永嘉巽宅水库前期研究,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旱情做好充足准备。积极推动农村饮水水源工程建设、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农饮水运行管护纳入水务一体化改革,提高农村饮水保障水平。未雨绸缪做好防汛备汛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汛预案体系,扎实做好“四预”工作,深入开展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做好防汛风险隐患管控。强化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做好山洪监测预报预警和人员避险转移,持续提升山洪灾害高风险区声光电预警设备安装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完成数字孪生飞云江项目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安全底线。

三是牢牢把握“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行落实节水政策制度,全力保障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全面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确保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7.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2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1立方米以内。坚持节水优先,持续推进温州市节水行动和节水优惠政策助企绿色发展,力争完成非常规水利用700万吨,进一步巩固提升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成果。规范取用水管理,严格实施节水评价、计划用水、定额管理等制度,完成全市取用水监测计量标准化建设。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闭环管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程,完善专项督查、遥感监管、信用两单三位一体监管,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加快构建智治数字化水保体系。

四是牢牢把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创建。充分发挥河湖长牵头抓总作用,不断强化联席会议制度、履职考评机制和问题发现整改机制,协同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执法监管等六大工作任务,力争2023年我市市级河长履职积分排名全省前3,全年河湖长平均巡查率97%以上,问题处理率100%。全面推进三大江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强河湖日常巡查管护和监管执法,创建省级美丽河湖12条、水上碧道100公里、水美乡镇12个、亲水节点50个,完成水系连通和中小河流治理12公里,加快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牢牢把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全面提升水利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供水长效管护,全面消除农村饮用水薄弱点,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00公里,确保城乡供水同质化率稳定在96%以上。强化水库山塘系统治理,开展100座水库山塘系统治理,63座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全面提升小型水库重要山塘运行能力。积极谋划重点灌区现代化改造与标准化创建,提升改造农田水利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152座,推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05,充分发挥农村水利建设在促进粮食稳产保收方面的重要作用。聚焦水利工程管理“三化”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建设2个省级生态水电示范区,打造40座标准化管理精品工程,加快推进一批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水利工程调度管理水平。

六是牢牢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方面,探索建立珊溪水库库区临时淹没损失补偿保险机制,化解水库防洪与淹没矛盾,有效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助力库区灾后迅速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珊溪水利枢纽供水区域水权交易改革,建立用水指标交易制度,统筹水资源高效配置。在数字变革方面,以水利部试点数字孪生飞云江流域建设为路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的深度融合,谋划数字孪生鳌江流域,迭代升级透明工程、水土保持极简审批、楠溪江流域综合预报调度系统、水域监管“一件事”等已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