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探索重点产业合规新路径 | |||||
|
|||||
服装企检服务中心为企解难题。 电气行业有了合规指引实现快速发展。 杨冰杰 摄 面对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意外踩到“红线”,产生不规范或违法行为而导致罚款的窘境。近年来,市工商联联合相关司法部门,以最高检开展企业合规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坚守司法底线的前提下,围绕县域产业特色,找准“一县一品”小切口,探索出了一条重点产业合规新路径。 编制合规指引 筑好经营防护墙 今年5月,龙湾区某阀门企业被指出因疏于食堂排水管理导致厨余废水部分指标超标。“我都不知道有这回事。”该企业负责人被告知后想整改,却无从下手。 企业负责人向龙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申请启动企业行政合规第三方监管机制后,由龙湾区司法局指派律师及工程师组建合规监管小组对企业排水开展合规监管和指导,协助企业改正违法排水问题。 据了解,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知自己已“踩红线”。对此,有关部门既要适时亮红牌,又要帮企业知道为什么会踩红线,踩了哪跟红线等。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系统梳理县域5大传统支柱产业、7大特色产业、2大新兴产业的重点产业专项法律、行政法规,摸排行业行政和民商事高发法律风险,编制鞋革、汽摩配、电气、棉纺织、印刷、数据资源等6部重点产业合规指引,并配套《企业自主合规操作指南》,为企业梳理规则、划出红线、明确底线。 司法部门协调税务、应急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推动全市发布财务税收、安全生产、知识产权、用人用工4大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指引8部。同时还将法律的刚性与执法的温度相结合,出台涵盖2190个事项的行政指导目录,包含常见的违法行为、合规建议等内容,针对轻微违法案件,推动以警示告诫、示范帮助等行政指导代替行政处罚。 优化服务阵地 助企找到“根据地” “员工不愿意缴纳社保,离职又要求补缴怎么办?”“计时员工的加班费怎么计算?”……我市一鞋业公司相关负责人的疑问在鹿城区鞋革行业企业合规园区分中心里得到了解决。 当天,合规中心值班的合规顾问在了解该企业负责人的困惑后,为企业负责人提供了劳动用工合规指引,为该企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入职、在职、离职全套鞋革行业的合规标准参考文本,并指导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用。 像这样的产业合规中心,在我市共有12个,分布在全市各县(市、区),并因地制宜在重点产业园区、协会、企业、乡镇街道建立合规阵地,为企业提供合规指引、合规培训、合规体检、合规评估、合规专员5大服务模块。 此外,我市还设有15个合规服务点,为企业开展政策辅导、预约上门检查指导等细化配套服务。截至目前,15个合规服务点已为企业解答咨询3307件次、发放合规指引5000余份。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合规中心+合规服务点”阵地模式的建设,能够更好发挥合规指引编制、宣传、指导、法治服务等职能作用,解决企业的困惑。 拓展服务维度 跑出发展“加速度” 从涉案合规审查企业来看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组织架构简单等特征,需要更为灵活的合规模式,推动“个案合规”到“行业合规”的转变,防范相关案件再次发生,确保行业健康发展势在必行。为此我市还通过“四个合规改革”不断拓展服务维度,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推动企业从“要我合规”到“我要合规”的观念转变。 定制合规体检。针对规上、规下、小微等类型企业的不同需求,温州市在多个风险多发领域为企业提供定制式合规体检项目,目前已累计为11800余家有需求的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为企业解决问题750个。 双向合规指导。温州市在民营企业、商会等地增设100余家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共享企业合规信息。今年以来,已集中研究解决涉企执法问题300个,入企执法检查频次同比下降20%。 应用合规数字平台。温州市开发“企业合规通”并在浙里办APP上线,组建546人的法律专家服务团提供企业合规体检、合规咨询等“一站式”线上服务,目前已累计为1035家企业开展线上“合规体检”,提供专项整改建议360条。 培育企业合规文化。温州市联合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法学院打造企业合规培训基地,开设财税规划、劳动用工风险、知识产权等多项课程供企业“点学”,目前已开展合规讲座60余场,覆盖企业2300多家。 多措并举之下,当下许多企业经过了从“要我合规”到“我要合规”观念的转变。自去年9月企业合规联系点成立以来,鞋革协会已经组织相关培训20多场全规培训,几乎场场爆满。而自“涉案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实施以来,对于符合此条件的企业,在做出合规承诺,并通过第三方监督评估组织的审核通过后,将依据合规整改效果,依法作出从轻处理。这些“严管”加“厚爱”的举措,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合规对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