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浙礼塘河”讲述“美丽乡风”文明故事 | ||||
|
||||
一部东瓯史,半部在塘河。沿着塘河沿线,平阳将鸣山村、湖屿村、上林垟村、四都村、万都村、周垟村等6个村,连点成线,深入挖掘伍氏姓氏文化、浙南孝悌文化,探索非遗文化传承路径,打造“浙礼塘河”乡风文明示范带。如今,山水如画、田园似锦的美丽乡村,簇拥着乡村公路,讲述“美丽乡风”的文明故事。 小桥流水、灰瓦白墙,依山傍水,被塘河包围的鸣山村,近年来可谓是“网红”打卡地,迎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一个古村落何以火“出圈”?作为全国文明村,鸣山村始建于东晋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村内保留有陈宣墓石雕造像、蔡必胜纪念馆、马九娘娘宫、净土寺、东岳殿、百年榕树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如此,村里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近年来,千年古村鸣山村,因为“非遗+文旅”而焕发生机,通过引驻、建设、改造,提升鸣山陶院、“鸣竹”学堂、家风家训馆、“小隐庐”婚庆基地等一批有文明特色的场馆;打造良好的村庄治理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与塘河水乡风貌。 非遗夜市,是鸣山村文旅融合的一大创新之举。每逢周五,村内沿河及主街会设置近百个摊位,平阳蛋画、木偶戏、太平钿剪纸、糖画制作等各种非遗项目云集,更有钱仓“黄隆泰”老字号糕点等一批名小吃。充满烟火气的“非遗夜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来。外塑于形,内塑于魂,从夜景“亮化”到经济“活化”,从移风易俗到家风家训,一幅非遗点睛、学礼明德的乡村文明新画卷已然绘成。 如果说,鸣山村是网红“老前辈”。那么,湖屿村可称为网红“新生代”。近两年,依托稻虾共养、哈林野奢卡丁车两大“爆款”项目,引得市民纷纷来打卡。 尝到流量变现“甜头”的村民,渐渐意识到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湖屿村,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有一个专属“百姓码”,户主扫码,可查看网格联系、村情动态,参与公共服务、留言反馈;乡村管理者扫码,可查看、维护户主信息,完成救济帮扶、人口管理、网格走访等不同场景。 湖屿村党驻村干部曾佳介绍,以“百姓码”为依托,也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村务监督、村社治理中来;“共享社·幸福里”创建,打造居民会客厅、少年宫、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活动阵地,“一老一小”服务和慈善志愿服务活动,让“网格连心、组团服务”落地见效……通过大力改善乡村面貌、培育文明新风,湖屿村正推动村内文明程度与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让村民将幸福牢牢捧在手中。(记者 庄越 实习生 谢金铭) 扫一扫,体验乡风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