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创新打造“温州一家人”教育共富样本 | ||||
|
||||
一、基本情况 教育是共同富裕的托底工程。温州现有各类随迁子女在读26万人,居全省前列,其入学问题涉及服务面广,诉求多元,利益群体众多。近年来,温州扎实推进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列入全市“一号改革工程”十大突破性举措,打造了“新温州人”到“温州一家人”的教育共富样本。深化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立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做好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工作,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提升温州营商环境软实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三是为全国同类城市实现教育共富先行探路。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创新拓面升级,破解小飞鸥“入学难”。一是政策先行。市教育局牵头,各部门全流程参与,全链条构筑整套政策创新及落地执行体系,先后出台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保障措施25条、人才子女入学实施细则、入学便利化改革实施方案等刚性政策措施,从顶层设计上有力保障教育公平,为城市未来创业创新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红利。二是突破“篱笆”。在全省率先突破“居住证”藩篱,对暂未取得有效居住证的,明确各地可将条件放宽至“以居住登记和劳动服务为前提”,年限可不作具体要求,其子女均可统筹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做到“应入尽入、应转尽转”。据统计,今年该政策惠及7200余人。三是数智赋能。首次启用全市统一的随迁子女信息登记系统,一周时间完成预登记人数34221人。完善浙里办“入学掌上通”,优化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转)学信息采集登记方式和报名流程,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实行资格审核“一网通办”“一站认定”。 (二)聚焦需求攻坚突破,聚焦小飞鸥“上好学”。一是高层次人才志愿优先。对市区范围内ABCD类高层次人才、博士子女,突破人才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范围,分别按申请人志愿学校优先照顾、统筹安排入学。二是好学校就读积分优先。创新将“积分入学”深化为“积分入好学”,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将一定的优质公办学校名额以积分排名方式提供给随迁子女就读。三是技术骨干定制优先。全省首创,将符合条件的企业高级工、中级工、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纳入照顾入学对象,创新提出“企业认定+收入/个税”等企业人才评定办法。如乐清试点为4.5万名技能类和经营管理类人才“量身定制”G类标准。据不完全统计,以上三类优先政策已惠及4600户随迁家庭,占随迁子女总数9%。 (三)关心关爱融合延伸,携手小飞鸥“爱温州”。一是暑托订制。扩大暑托服务对象范围,7月有400余名在本区域有居住登记的外来务工非在温就读子女暑期来温参加托管。教企联动,开发“四千精神”暑托社会性实践课程,感受浙商创业的精神气质。二是温暖订制。开展入企宣讲与座谈“双百”服务行动,把政策送下去、讲明白。开展“梦翔温州”关爱“小飞鸥”等公益活动,通过个人“温愿卡征集”和企业“企愿卡定制”,以线上线下共推的方式征集微心愿,帮助“小飞鸥”融入城市生活。三是帮扶订制。指导学校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机制,随迁子女和当地户籍学生实行混合编班、统一管理。组织创设“新雨讲坛”小飞鸥家校协同专场,打造温“心”有约公益心理平台小飞鸥专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指导,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三、实施成效 (一)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企业外来用工子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转变。两年规范提升56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同时全力保障公办学位供给,2023年累计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30185个,相关做法获教育部肯定,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向全国推广。2023年春季,办理转学人数占比超全省总数四分之一;秋季报名入学达55000余人,占全市新生报名入学总数26%,较2022年增加9000余人,提升19.5%;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比例(含政府购买学位)达到99%,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入学。 (二)惠民成果突出,满足随迁群体从“关注结果公平”到“关注过程公平”的时代新诉求。完成230余场入企宣讲与座谈。送知识,邀请在温院士(科学家)上课;送文化,前往温州市非遗场馆打卡;送研学,弘扬“四千精神”;30多家企业和单位参与爱心接力,为2000多名随迁子女达成心愿,形成了具有温州地方特色和辨识度的“小飞鸥”关爱品牌。 (三)典型示范引路,打造“新温州人”到“温州一家人”的温州教育共富样本。人民日报全媒体以《“温州一家人”画出教育共富新图景》给予点赞,新华网、学习强国、浙江教育报等媒体相继报道;改革做法在《今日择报》、省教育厅《改革专刊》等刊出,改革成效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等点赞肯定,被省教育厅推荐至教育部参与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优秀案例评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