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温州市以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
为抓手 奋力打造“弱有众扶”新格局 |
||||
|
||||
一、基本情况 按照党的二十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部署要求,贯彻落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扩中提低”改革,温州市扎实推进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以“家庭”为单位,构建“群体画像+政策工具+在线应用”综合帮扶体系,推动低收入家庭帮扶从兜底型保障向发展型帮扶转变。自去年初改革以来,初步探索出一条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实战路径,累计为全市8.8万户低收入家庭提供综合帮扶45万人次,帮扶需求化解率70.6%。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家庭为单位,建立“全面覆盖+精准画像”群体库。 一是全国首创低收入家庭概念。以户为单位明确“相对低收入家庭”群体定义和界定办法,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将低收入家庭分为2类,第一类为在册低保、低边、特困人员;第二类为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3倍,且财产条件符合规定的家庭(以一家3口为例,家庭年收入低于11.18万元)。目前新认定第二类家庭1665户3125人、正在申请2032户3452人。二是大数据监测低收入家庭群体。建设易返贫致贫群体动态监测库,将11类重点群体21万余人纳入监测,共享残疾、新生儿、劳动力死亡、大额医疗支出等数据,今年以来派发预警提示7.76万条,基层排查率达99.9%。三是全方位精准绘制家庭画像。“大脚板”走访低收入家庭8.78万户14.21万人,收集5类26项困难需求10.74万个;多维度统筹家庭成员基本信息、收支信息、家庭资产信息,并在帮扶实践中不断丰富“画像”。 (二)聚焦清单化集成,打造“共性+个性”帮扶政策工具箱。 一是强化市级政策“一张清单”统筹。在去年制定特殊群体帮扶政策“一张清单”的基础上,制定综合帮扶工作指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指导各地各部门集中政策资源,提高综合帮扶水平。二是强化县级政策全覆盖支撑。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按照“生活保障”“安居工程”“医疗救助”“均衡教育”“生活支出减免”“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8大类政策清单,各自梳理一张全面覆盖的政策清单,目前12个县(市、区)累计出台940条政策举措,并集成到“综合帮扶在线”。三是强化政策匹配“增值式”供给。建立健全政策研判机制,自主开发帮扶政策智能匹配功能,将低收入家庭“精准画像”与帮扶政策标签智能匹配,几秒钟即可生成“一户一策”结果。目前,财政补助、就业帮扶、产业项目、微心愿帮扶等政策已分别设置专项政策闭环服务模块。 (三)聚焦全民式众扶,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帮扶机制。 一是创新条块联动协同机制。横向协同组织、民政、财政、人社、教育、农业农村等15个条线部门,纵向整合“共享社·幸福里”、社工站、残疾人之家等资源,实现县级“助联体”全覆盖,建成乡镇级“助联体”185个,布设村(社区)助联体服务点3495个。二是创新民营企业参与帮扶机制。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参与综合帮扶工作。如乐清打造“助联体+企业”帮扶联盟,建成5个“工疗车间”,为72名低收入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机会,每人每年增收约3万元。三是创新政社协同治理机制。将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温州社会组织活跃、慈善氛围浓厚的优势,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今年5月,依托市慈善总会设立“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基金”,贯通省财政厅“浙里捐赠”上架13个低收入家庭慈善项目,实现线上捐赠支付、一键开具发票,进一步拓宽社会资金募集渠道。 三、实施成效 自改革启动以来,发动近万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1215家社会组织、625家民营企业参与,圆梦低收入家庭“微心愿”5.4万人次。同时,制定“输血+造血”相结合的个性帮扶方案,为低收入对象提供针对性精细服务,有效促进低收入家庭增收致富。当前,依托“综合帮扶在线”发布就业岗位1.43万个,撮合成功就业3171人次,实现就业人员月均增收1057元;上架产业帮扶项目110个,帮扶1.5万人次,人次平均增收655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