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毕绘画展在市文化馆举行 | ||||
|
||||
格物致知之一 水彩画 行蕴静象之二 纸本水彩 家园之三 水彩画 礁之说·晚归 水彩画 槐树下的暖阳 水彩画 海之韵 水彩画 风沙即将来临 水彩画 12月15日,“行蕴静象”张成毕绘画展在市文化馆“名家视野”长廊举行,展期至明年3月15日。 张成毕,1969年出生于我市平阳,现为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温州市美协主席、温州市文联副主席,水彩画作品曾入选全国、浙江五年一届美术展览、青年美展以及重要展览。 ——编者 张成毕 水,万物的本源,诸生的宗室。水,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水,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我的日常生活,以及后来的艺术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出生在闽浙交界、东海之滨的小镇——鳌江,其也是浙南温州地区三大河流之一。父亲是小镇当时为数不多的工科大学生。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从小就住在小镇上当时环境较好用平阳疗养院改建的职工宿舍。远眺青山,近邻碧水,绿树掩映,浓荫匝地,百草丰茂,鸟语花香,四十余户毗邻而居,宛如世外桃源。少年的我,疯狂且张扬,嬉戏乡间田头,结侣水草鱼虾,偶有灵感而发,便埋头在尼古拉菲钦的素描、列维坦的风景油画之中,也绘就了我孩童生活。 小镇面江靠山,熙熙攘攘的码头,小贩高声的吆喝,雨巷古道的悠长,石板桥岁月雕刻后的静谧,还有那油纸伞下的温婉……独特的海边城镇、江南水乡,引导着我留存在江南的梦,在蒙蒙烟雨中,探寻着最美的情意。成年的我,还会时常梦回童年临水而居,江边嬉闹的情景。以至后来的水彩画创作中,离不开江南水居、孩童水嬉、渔港码头的情结,这是一种对故土的迷恋。 初识水彩画的奥妙,始于1985年踏入温州技工学校实用美术专业。我感恩于当时美术专业组诸师对我的培养,他们的专业及责任心让我在三年系统学习中奠定了基础。在那三年里,每逢休息日,我都习惯于外出写生,踏着单车,穿梭在梧田的水乡、瓯江两畔,郭公山、华盖山、松台山、东门老街都留下了我渴望求知的步履。毕业后,不管工作如何繁忙,平常外出写生是我的必修课。 喜欢上水彩画始于我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现改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该校汇聚了多位国内水彩画名家,是海派水彩画一支重要队伍,画风简洁、明快,水的控制恰到好处,画面淋漓尽致,此画风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大学色彩课老师是胡曰龙先生,他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年轻时在温州工作过,和温州有很深的渊源,爱屋及乌,对我这温州学子非常关爱。胡先生的艺术观点,对我有着直接影响。技艺、情趣,意象始终在画面上交集着。我追求水的语言,追求形的完美,追求色的情感。水韵、水渍、透明、流动都是我在画面上需要表现的艺术语言。在兼顾物象本真的同时,尽量摆脱理智的某些拘谨,以求画面“气韵”生动、“韵外之致”“味外之者”。在用笔上力求干净利索,水色交融,透明流畅,具有强烈韵律动感,又不失画面的厚实和厚重感。但由于自己天资愚钝,难以深入法门,但一叶扁舟愿意在这漫漫艺海中探索着前进。 与水结缘是我的福祉,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造成睡眠不好。而立之年,一次偶遇高人,对我说:“至刚、至火,以至伤脾、伤肝,应于生活中常以柔相伴为妥。”老子曾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哲理使我顿悟,从与水为伴、以水入画到与水结缘,一发不可收。知天命之年的我,未来之路还很修远,我愿与水彩画同行,为此付出,无怨无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