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3-02-09 14:43浏览次数: 来源:市发改委 字体:[ ]

2022年,市发展改革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坚决扛起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的使命担当,凝心聚力、务实苦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抓运行强支撑,着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强化经济运行统筹调度。高质量编制计划报告,定期开展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建立月晾晒提示机制,持续开展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全市GDP总量首次突破8000亿元。

2.打好稳经济政策组合拳。出台“温州稳经济8方面40项措施”,制定贯彻落实省扩投资政策二十条举措清单、服务业领域助企纾困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等系列政策。

3.筑牢经济发展安全防线。落实平安温州“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全市应急物资工作机制,成立能源保供稳价工作专班。

4.精准有力推进项目投资。开展“3121”投资攻坚行动,获一季度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瓯江北口大桥等4个项目获评省“红旗项目”。

5.积极争取要素资源。资金要素方面,争取专项债额度居全省第一;用地要素方面,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和“三区三线”项目数均居全省第一。

6.重点工作谋划取得突破。发布市级各类专项规划75项,荣获全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先进集体。谋划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写入省委全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

(二)提质量增效益,着力推动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7.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瑞浦新能源、金风科技海上风电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泰顺、永嘉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23个项目入选全省清洁能源投资计划,完成投资居全省第一。

8.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实施五大战新产业链链长制,战新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首次超过全省平均。

9.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71.5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二。4家平台入围第二批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温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式授牌。

10.重大平台取得突破。温州湾新区获省政府批复设立。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填补市域空白。

(三)强统筹促融合,着力推动城市能级逐步跃升

11.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40个重大项目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库。联合印发温州市宁德市浙闽边界协同发展行动方案。

12.全面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积极争取2022年度省海洋(湾区)经济发展资金补助,55个项目列入海洋强省重大项目。启动编制海域海岛高质量发展规划。

13.大力推进大都市区建设。形成都市区一体化建设关键节点标志性成果6项,基本绘制完成一体化区域范围“一张图”。

14.积极贯彻落实城镇化战略。实施乐清新型城镇化国家试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101个,柳市镇等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年度考核优良率100%。

15.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率先在全省开展“电子居住证申领”“电子居住证互认转换”2项改革试点。上线“浙里新市民”应用。

(四)推改革优环境,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16.全力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杭甬温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申报方案》正式上报国务院,温州市有望列入第一批国家试点。

17.持续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16条经验做法入选国家发改委《优化营商环境百问百答》,居全省第一。《温州市创新技术产权证券化开辟融资新路径》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

18.集成推进数字社会系统改革。洞头老年食堂“e食无忧”应用入选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5个应用入选全省数字社会案例集。6个成果做法案例获省领导批示肯定,2项成果获国家部委推广。

19.深入推动能源和价格领域改革。成立温州市绿能电力销售有限公司和龙港售电公司。实施出租车油运价格联动机制,完善非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20.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开展“6+1”领域碳达峰行动,新增1个省级低碳试点县、49个省级低(零)碳试点镇村。文成、泰顺列入第二批省级大花园示范县,洞头海岛公园等入选第二批省大花园耀眼明珠。

21.持续擦亮信用温州品牌。4个案例获评第三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2个应用入选全省信用数字化应用十大示范案例。瓯江分应用注册用户数超150万。

(五)提优势补短板,着力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22.系统推进共富工程。制定“扩中提低”、五城创建助力共富等全局工作方案,统筹抓好46项共富重大改革,新增省级试点3个、最佳实践7个。

23.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我市入选首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通过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城市试点综合评估,瓯海区入选全省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

24.积蓄山区县发展动能。山区5县实现央企合作全覆盖,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我市获2021年省山海协作工程综合考核优秀,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绩效评价优秀数、获批奖励资金均居全省第一。

25.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向新疆拜城县、西藏嘉黎县、青海格尔木市、重庆涪陵区开展资金援助,实施援建项目76个。

(六)抓整改创品牌,着力推动党建引领效能提升

26.扎实做好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按照边巡边改、积极主动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有力推进巡察整改落实工作,以整改落实的实际成效推动发展改革事业高质量发展。

27.用心打造机关党建特色品牌。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工程,制定支部“红色服务”事项清单。荣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优秀单位、机关党建考核优秀单位、市直机关“双建争先”单位、市直引领型清廉机关。

28.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开展油气管道、散装水泥、虚拟货币挖矿整治等专项执法检查,“互联网+监管”及掌上执法实现四个“100%”。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承上启下之年,市发展改革委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主题主线,谋实用好“四个重大”,纵深推进“八大工程”,坚持“市委市政府有要求、发改见行动走在前”,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篇章中展现发改新担当新作为。

(一)实施“有效投资增量提质工程”

组织实施扩大有效投资“百项千亿”工程,围绕省“4+1”重大项目等省级计划,强化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动态化储备,组织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深入实施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督查重点项目、“集中审批、集中攻关”协调例会等推进机制,优化项目全程服务。积极争取新一轮全省投资“赛马”激励,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要素资源。

(二)实施“现代产业赋能增效工程”

推动“8+4”政策体系精准落地、快享直达,强化经济运行调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十个一”推进机制。做强瑞安、乐清两大万亩千亿平台,争取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实现破零。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三)实施“城市能级综合提升工程”

深化大都市区建设,加快乐瓯洞、温瑞平原和龙平苍一体化进程。加快实施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争取更多县城和特大镇纳入省级试点。实施海洋强市行动计划,引培临港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华商华侨先行区建设,全力推进以温州为枢纽的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

(四)实施“经济社会改革创新工程”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市。迭代升级数字社会建设,重点推进“慈善鹿城”等五个一批特色应用建设,做好与“141”贯通。全力争取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获批落地。联动实施要素市场化、数字社会和价格、信用等全领域多方位改革。

(五)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工程”

统筹推进“6+1”领域碳达峰行动,深化省级低(零)碳试点建设,重点抓好16个“双碳”集成改革项目。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争取三澳核电二期核准并开工,加快推进用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争创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狠抓省大花园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

(六)实施“共同富裕市域样板工程”

全面提升72项共同富裕指标水平,打造全省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加快省级共同富裕试点建设,争创新一批省级试点和最佳实践。统筹推进“五城创建”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强化“八大工作专班”,建立改革“夺鼎激励”机制。合力开展“五大促进行动”,构建共同富裕市域样板的四梁八柱。落实“一县一策”“一县一业”,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

(七)实施“民生事业保障改善工程”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统筹推进育儿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城市、老年友好型城市等建设。组织实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作三年行动,加快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电力和天然气保供稳价。制定实施《温州市应急物资分类指导目录(2023年)》《温州市2023年度应急物资储备计划》,提升应急物资保障水平。

(八)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全委干部职工学习率达到100%。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深入开展“三服务”2.0版。积极推进“瓯江红·双建争先”、“双强”党支部等党建品牌创建。围绕党委、机关党委、党支部三张责任清单抓好落实。持续推进“牵手帮共富”“书记办实事”等活动,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