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温州 > 图片信息
珊溪水利已成为温州发扬“四千”精神的生动写照
发布日期: 2023- 04- 30 09: 20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温州是山城,也是水乡。

浙江八大水系中,浙南独占三席:瓯江、飞云江、鳌江。

水给了我们需要的,但并不足够。

温州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属中度缺水地区。缺乏稳定优质的饮用水源,一直是历史上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

水患频仍,也是这里长久的伤痛。

唐总章二年(669年),台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海溢;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飓风;清宣统二年(1910年),暴雨……古籍对这些天灾的记载中,“没千余家”“漂没居民数万”“浮尸蔽川”“存者十一”等描述触目惊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南地区平均每三年就有一年天灾。1990年更是接连五次台风,其中四次带来的平均面雨量为809毫米,导致1226.13万人次受灾。

改革开放后,水和电更成为阻碍温州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素制约。当时,温州处于华东电网末端,经常拉闸限电;饮用水水质很差,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这些都迫切需要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来扭转局面。

(一)

顺应时代召唤,温州上马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并成为发扬“四千”精神的生动写照。

为了工程建设,温州人走遍千山万水——

上北京,到水利部、国家计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跑项目。去杭州,到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对接优化设计方案。去菲律宾马尼拉,到亚洲开发银行申请贷款。去湖北,到三峡、葛洲坝等水利枢纽工程考察,到长江水利委员会邀请高级技术人才。去青海、四川,考察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队伍。

为了工程建设,温州人说尽千言万语——

反复奔波于各部委单位,一次次徘徊等待在他们办公室门口,感叹自己都快“站成这些部门的门神”。把“谢谢您”“麻烦您”挂在嘴边,每天都要讲上几十遍,希望尽快拿到审批签字。和设计单位讨价还价,争取谈妥设计费、签订合同协议。劝说库区周边居民开展移民外迁、支持养殖业整治。

为了工程建设,温州人想尽千方百计——

争取到亚洲开发银行提供1亿美元贷款,成为中国首个利用亚行贷款的水利项目。多次修改库区移民方案,让沿海地区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给移民,让移民移得出、住得下。在三峡工程建设最繁忙阶段,争取到长江水利委员会同意派出教授高工、技术骨干等前来支援。

为了工程建设,温州人吃尽千辛万苦——

隧洞施工中,建设者们经常要跑到洞外呼吸新鲜空气、防止晕厥;被工地污水腐蚀,他们手脚蜕皮、露出鲜红嫩肉;更被山体滑坡、突发暴雨等意外威胁生命安全。即使在这些极端环境下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那些冲着“在坝面找到一条裂缝奖励1000元”而来的人们感叹:“就是用放大镜,也找不到一条裂缝。”

(二)

1997年,珊溪水库工程实现飞云江截流,主体工程正式动工。

2003年,赵山渡引水工程正式开始向温州供水。

40年谋划论证,10年奔波立项,5年施工建设,3.7万移民,没有一分钱国家拨款。

自供水以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浙南保供抗旱的压舱石、防汛防洪的定海针。

工程破解了缺乏稳定优质饮用水源这一制约温州发展的最大短板,成为浙江规模最大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被誉为温州人的大水缸。其设计年供水量占全市所有饮用水源近八成,供水范围涉及市区四区、瑞安、文成、平阳、泰顺、苍南、龙港等10个县(市、区)近600万人口。从库容来说它仅居全省第四,但从供水受益人数、年供水量等方面衡量,则长期居全省第一。

同时,温州把水源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从2012年以来启动珊溪水源保护工作,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主要支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联合执法、保水渔业、数字监管等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使得两库水质多年稳定保持在二类以上;去年珊溪水库三个断面水质更达到最高标准的一类;水源所在地文成县境内的飞云江水质,也长期位居浙江八大水系之首。

自珊溪水库下闸蓄水以来,工程经受住多次洪水考验。历年汛期累计拦洪蓄洪超24亿立方米,相当于为下游拦下了1.3倍于自身容量的洪水,累计减少灾害损失数十亿元。工程还提高了飞云江中下游沿岸集镇、村庄和农田的防洪标准,改善了百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成就了瑞安天井垟这一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

工程还有效缓解温州电力供需矛盾,提高华东电网供电质量。每年可向华东电网提供4.06亿度调峰电力,相当于可供灵溪这一温州人口第一大镇所有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而水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又相当于超万亩森林带来的环保效益。

此外,围绕工程所培育的水制品生产、水能源利用、水旅游开发、水养殖发展等产业,也为山区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迈向共同富裕拓宽了思路。

时至今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支撑起温州三分之二的地区生产总值,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温州改天换地、治水兴邦的里程碑。

(三)

如今,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迎来正式供水20周年。

这将是新的开始。

正如“四千”精神不仅是温州过去发展模式的总结,更蕴含着对未来道路的指引。

已经走遍千山、说尽千言、想尽千方、吃尽千辛。但新征程上,我们永远需要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去跋涉万水、道尽万语、克服万难、历经万苦。

我们将持续推进瓯飞工程,再造一个温州城。以创造温州大都市翡翠海岸、田园绿都、洁电基地、蓝海新区为目标,致力将瓯飞区域打造成以国际新田园城市、国际新海洋湾区、国际新能源高地为特色的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我们将持续推进海塘安澜千亿工程,逐步建设超级海塘。在提升防潮标准、保障安全的基础,加强多规融合,将生态、市政、文旅、交通、产业等多种功能融入海塘建设。聚合沿海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海塘岸带向安全屏障、生态廊道、贯通走廊、文化长廊、产业高地等功能带发展。

我们将持续推进瓯江引水工程,优化市区供水结构。致力让市区形成珊溪水库、泽雅水库、瓯江引水工程等互为备用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并让瓯江引水工程在防御水旱灾害中发挥保供抗旱、防汛蓄洪等作用。

在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和“四千”精神的指引下,温州自力更生、兴修水利的步伐不会停止。记者 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