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奔流 一脉千年——温州城脉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 ||||
|
||||
朔门古港遗址。 人潮涌动的五马街。(苏巧将 摄) 温州,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云:“瓯居海中。”郭璞对这句话注解如下:“瓯,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音呕。”晋时临海郡永宁县,即今温州。 古老的瓯江,经八百里,过温州,东流入海。 5000年前,瓯地先民择水而居,“衣鱼食鸥,短发文身”,在海边渐渐学会了制作石器与精美的陶器。 最初居海中的“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了如今的大都市? 数千年来,历代温州人都在不断处理人居与大海的关系,在不断磨合中,彼此越来越和谐。温州,也从海边山脚的滩涂地,进而为城。直到如今,温州终于大到让我们几乎忘了,先祖的脚曾经是每天触及海水的。 今年,适逢温州建城2215年和建郡1700年。 4月24日,浙江最年轻的省级新区——温州湾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温州大都市新的重心,再次伸向了瓯江入海口,以及茫茫东海。 向海而生的温州,城脉与文脉,历5000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白鹿衔花的山水斗城 如果你对温州城遥远的变迁史缺乏概念,那么,下面这组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从公元11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近900年时间里,温州塘河干流以东从北到南(瓯江河口南岸到飞云江河口北岸)淤积新的陆地向东延伸了近30公里。 事实上,早在两汉时期,当时的温州已经在江海边淤积出了小平原,人口不断增加。《史记》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瓯人领袖邹摇被封东海王,建都东瓯。这是正史对温州第一次有明确的记载,温州从此被纳入全国政治版图。这,便是温州建城之始,距今2215年。 公元323年,永嘉(温州旧名)设郡。其时,堪舆学家,也即上文提到的注《山海经》者郭璞,终于南下遇见了温州。他以“天人合一、以象制器”的理念,设计构筑了温州山水斗城。当年,郭璞登上城市西面的西郭山(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父老曰: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号斗城。” 相传公元323年的春天,温州百姓筑城墙挖城壕之时,有白鹿衔花绕城而过。众人引为祥瑞,从此,温州城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白鹿城。 建城之初,温州的城市功能区为: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 令人惊叹的是,如此独具温州特色的功能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温州古城格局中的东庙,位于今中山公园、公园路一带,曾有大型的建筑开元寺及城隍庙,也是百姓娱乐休闲的所在。如今,这里的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一带,依旧是节假日里温州城人气最旺的地方。 古城格局中的南市,则与温瑞塘河的内河交通密不可分。民国以前,温州城内一直是“水如棋局分街陌”的江南水乡,交通主要靠水路。一条水路通过北埠的温州港交通世界,另一条水路经南门通过温瑞塘河连接瑞安、平阳及更南一带。 温瑞塘河,源于温州百姓为了阻挡海潮侵袭而修筑的河堤与河沟。至宋朝,温瑞塘河的水上航线与河堤的陆路交通均已成熟。因此,自宋始,温州南门内河码头成为南北货物集散地,温州大南门、小南门的繁华商业气息,得以形成,以至于今。 交通世界的千年商港 2022年3月,以宋元码头沉船为主的朔门古港遗址浮出水面,其规模庞大、遗迹丰富、要素齐全、年代清晰,为国内外所罕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也证实了温州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千年商港。 千年商港的发现,也佐证了古城一直以来的北埠格局。 建城以来,温州城市北面就是瓯江南岸,滔滔瓯江水,就是北城的天然护城河。而在宋元以前,朔门古港遗址所在地,都是温州城的江海交接处。 当年北埠的情形,诚如赵抃(1008年-1084年)所说:“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 1130年春,宋高宗赵构为躲避金人,乘御舟南下,至江心屿。十多天后,御舟停泊朔门温州港,在温州百姓的夹道欢迎中,赵构住进了温州古城中心州治所在地,也即今谯楼附近。同年,温州始设市舶司。从此,温州的国际海运贸易,从日本、高丽扩展到了暹罗、埃及等更广大的海域。 宋元时,温州港输出大量的漆器、瓷器、茶叶、丝绸,以及瓯柑。 作为大型航运的基础,宋时温州的造船业也非常发达。据史料,太宗至道末(公元997年),全国每年造船数3337艘,其中温州为125艘。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朝廷下诏温州、明州(宁波)每年造船600艘,都居全国第一,这一状况持续到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 浙学之盛 始于永嘉学派 如果文脉的定义不仅限于文字学说,那么,温州文脉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永嘉设郡。4000多年前的鹿城藤桥戍浦江畔曹湾山,目前被证明是温州市区最早有人类生活的地方。曹湾山遗址挖掘表明,当时的温州先人就善于制造精美的陶器与石器。 至晋时,温州陶瓷已远近闻名。至宋时,温州制造的漆器做到了全国第一。也就是说,发达的“温州百工”也传承了数千年。 如果温州文脉的定义是指文字学说,那么,这样的文脉与温州城脉是分不开的。 公元323年,温州设郡。百年后,即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秋,谢灵运为永嘉郡守,在温州任上一年。 在温州时,谢灵运写的山水诗传世有20多首,温州因此被称为中国山水诗发祥地,而谢灵运则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大量南迁。就永嘉郡守而言,名士中除了谢灵运,还有裴松之、颜延之、丘迟等人。这些先后来到温州的当时顶尖士人,赋予了这座城市最初的风雅气质。 到了丘迟为永嘉太守之时,温州已然是“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丘迟《永嘉郡教》) 宋时,举国推崇文治及温州港的发达商贸,更是推动了温州文化的蓬勃发展。 两组数据足以说明宋时温州的文风鼎盛:据《浙江省教育志》记载,宋代杭州书院共有5个,嘉兴3个,湖州8个,绍兴16个,温州则有19个;作为赵构及南宋的“福地”,1130年之后,温州城聚集了更多人口与人才。宋代温州出了1307名文科进士,仅南宋就有1191人,位列浙江第一,全国第二。 永嘉学派,就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温州。永嘉学派的创立人为薛季宣,中继者为陈傅良。叶适,则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因他们都是温州人,所以该学派以地域命名。 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浙学之盛,便始于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提倡“事功”学说,重视实用、务实创新的理念,重视商业氛围,与历代温州商人的务实创业普遍性格不谋而合。数百年来,温州人经商的商脉,与永嘉学派的文脉,始终是相互交织的。 江海奔流 重返东海时代 千百年来,滔滔瓯江水,一直向东流。 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也证实了在地理上,温州城外瓯江流域不断北移与大海不断东移。因而,朔门古港不同时期的遗址也沉积了一层又一层。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如今,温州大都市的东北角再次伸向了东海,如5000年前的瓯地先民一样,温州市民的双脚再次可以直接踏入海水。 不一样的是,如今温州市民所生活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拥江滨海花园城市。格局依然清晰可辨的温州古城,已是这座大都市的江畔一角。 与这座城市千年可循的城脉一样,千百年来,温州文脉也从宋时的永嘉学派发展到更辽阔的领域。 鸦片战争时期,永嘉场(今龙湾永兴)张振夔致力于研究和复兴永嘉学派的“通经致用”,提倡注重教育。紧随其后,有瑞安的孙衣言和孙锵鸣兄弟。孙衣言之子孙诒让,“阐西学,办实业,兴学校”,而为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在此氛围下,清末民初,温州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898年至1911年的13年间,温州留日学生就有130多人。留学生归来后,投身于早期现代化建设,推动和影响了近现代温州的发展。 同时,自清末民初以来,温州先后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数学家。据不完全统计,近现代温州成就显著的温州籍数学家至少有200人,姜立夫、苏步青、杨忠道、谷超豪等人都是其中佼佼者。温州也因而被誉为“数学家之乡”。 改革开放时期,勤劳实干的温州人,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温州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并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精神源流,便继承自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 时间又过去了40多年。 眼下,温州正在构建“一轴一带一区”城市空间格局。“一轴”是沿瓯江发展轴,将集中精力打造以滨江商务区和瓯江两岸沿线为重点、规划面积达144平方公里的瓯江新城;“一带”是沿海产业带,将大力推动“三个一体化”,即乐瓯洞(乐清、瓯江口、洞头)一体化,温瑞平原一体化,龙平苍(龙港、平阳、苍南)一体化;“一区”是生态发展区,文成、泰顺两个国家级生态县是发展重点。 温州拥江滨海花园城市的大时代,已然扬起风帆。(记者 翁卿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