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教师待遇 在田野上播撒希望——礼遇教师,以城市之名(上) | ||||
|
||||
9月是开学季,也是属于教师的节日。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强教之本、兴教之源,尤其是2021年以来,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度、密度先后出台教师礼遇优待“20条”“尊师强教”十大举措、“双减”背景下关爱教师10条、领军教师培养等重磅政策,以城市之名礼遇教师,锻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即日起,温州日报将推出《礼遇教师,以城市之名》系列报道,关注近年来温州教师队伍的可喜变化。 “还有一个老师没到位”“美术老师空缺,空中飞课还要继续”……新学期,泰顺县罗阳镇仙稔中心小学新任校长毛福莉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27年来,她一直扎根小山村,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教师做到校长。 “当然幸福,不幸福能坚持这么久吗?”问及当一名乡村教师幸不幸福时,毛福莉笑着回答。 每每听到自己带出来的学生传来喜讯,她总能开心很久,“希望乡村的孩子能有更好地发展,在最被需要的地方扎根,是很多乡村教师选择坚守的原因。” 当然,毛福莉的幸福不仅来源于个人的教育情怀,还得益于自己的努力被更多的“看见”。 自2021年出台“礼遇优待教师20条”以来,我市通过拓宽乡村教师晋升通道,落实农村特岗教师津贴、乡镇工作补贴,改善偏远乡村学校教师食宿条件等措施,让乡村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显著增强。 8月30日,记者来到毛福莉此前坚守27年的南浦溪镇联云中心小学。站在校门口,校园一览无余:一幢三层教学楼,一幢两层办公楼,一幢两层宿舍楼,立在塑胶操场的三个方位。教学楼里除了普通教室,还有远程互动教室、录播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宿舍楼一楼用作食堂、美术教室、心理咨询室和沙盘室,外墙上挂满空调。 “很多都是这两年配置的,以前条件很差的。”毛福莉举例说,像教师宿舍以前只有一张硬板床,地是水泥地,每到夏天就热得不行,去年根据全市统一安排进行了食宿工程改造,装上空调,还添置了地垫、书桌、衣柜等,床也换成了席梦思,“条件好了以后,很多年轻教师周末都不愿意回去,几个人待在一起吃吃火锅、唱唱歌。” 考虑到教师平时工作忙,学校还专门请了人烧饭,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南浦溪镇联云中心小学现有7位教师,学生21人,“每个老师都是身兼多个学科,我之前教过除英语以外的所有科目。”毛福莉说。 2021年,我市出台“礼遇优待教师20条”,专门提出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改善偏远乡村教师食宿条件便是其中之一,还有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加大乡村教师参加中、高级职称评聘倾斜力度等。 南浦溪镇联云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陈婷婷今年是入职的第五年、当班主任的第三年,根据有关政策,她明年就可以评聘“一级教师”。“现在的政策对乡村学校真的很友好,老师基本上满年限就可以实现职级晋升,培训的机会也多。”婷婷说。婷婷家住泰顺县城罗阳,不过,她平时很少回家,基本住在学校,“当一名乡村教师真的蛮好的,我仔细算过,我们比城镇教师多了5项福利待遇,乡镇补贴、农教津贴、区域贴、特岗津贴、农林浮动等加起来有1000多元”。 这几年,毛福莉也明显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乡村教师的友好。前不久,她刚去领了一个优秀乡村教师奖,“这个是由乡贤捐资成立的基金会支持的,电视台都过来拍了,拿到奖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提升了,感觉一切付出都值了。” 据统计,2022年我市农村教师津补贴总投入3.1亿元,其中特岗教师津贴4081万元、农村教师浮动工资4366万元、农村任教津贴12283万元、乡镇工作补贴4670万元、农村教师生活补助金4638万元,各县自设补助项目994万元。受益学校956所,受益教师47192人,年人均津补贴6576元。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市近年来实现了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比例和骨干教师比例双提升;义务教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城乡差距的比例从5.06%缩小到2.51%;组织名师在山区县设立200个名师工作室,惠及山区海岛县学员3000余人。但是,乡村教师特别是优秀乡村教师总体还是缺少的。 “我把青春定格在大山深处,让芳华写满乡间小路,只为山里小娃铺就坦途,岁月悠悠,风风火火,真情融化为最美的音符”,毛福莉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乡村教育追光人的行列,让更多乡村孩子实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记者 曾云毕) 记者手记 合力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广大乡村教师默默坚守在偏远之隅,如点点烛光,点亮了农村孩子的希望。 而点亮乡村教育的万村灯火,不能仅仅依靠他们的情怀,还要有得当的措施。近年来,在各方合力下,温州乡村教育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 从原来的老破旧,到现在有了塑胶操场,各个教室都装上了空调,南浦溪镇联云中心小学这几年的变化让人印象深刻。硬件上是这样,软件上也一样。教师们的认同感在逐渐上升。一些年轻教师说,最初,他们是奔着职称评聘来的,但是,几年过去以后,发觉乡村学校其实挺好的,生活工作都很舒心。有些教师最后甚至都以学校为家,基本都住在了教师宿舍。 毛福莉认为,这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是各种合力作用的一个结果。 首先,各级政府投入加大。乡村学校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福利待遇逐年提升,现在乡村教师收入已经超越城镇教师。其次,部门施策精准。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等很好地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年轻教师走向农村。再者,社会关注度高。在各类教育基金的支持下,更多优秀乡村教师出现在公众视野,无形中让乡村教师群体产生职业自豪感。还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也开始加入反哺乡村学校的队伍。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正视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期待政府部门继续加大投入,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期待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关注乡村教育,期待更多优秀教育人才下到农村、回归农村,合力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