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
组配分类 | |||
发布机构 | |||
生成日期 | 2024-01-30 | ||
公开方式 |
市政协委员刘力丹:满足多元化需求 让安置房真“安家” | ||||
|
||||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中村改造进程加速,形成了大量保障性安置房小区,安置小区的房型设计与商品房越来越接近,让老百姓欣喜的同时,市政配套滞后、配套功能单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落后于回迁居民需求等问题,也让不少住进安置房小区的老百姓心里添了堵。 “拆迁安置小区建设速度的加快,使拆迁居民基本能够按时拥有新‘家’,但却缺少‘家园’感。”刘力丹在调研中发现,安置小区便民类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但针对特定人群的社区服务类设施严重不足,文化娱乐设施、保障居住健康的医疗设施等也考虑不足。当前安置房小区居民对基础教育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相对满意,而对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内容满意度一般,老百姓对全龄友好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度与满意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刘力丹认为,安置房社区属于保障性社区,要充分考虑住区内不同居民的差别,创造多样化、多层次的交往空间。既要满足老百姓生存、安全的需要,针对其特点配备相应数量和种类的超市、商店、社区医院、门诊、药房、警务室、治安亭等服务设施,也要配备能够促进老百姓交流的场所和设施,完善意见采纳反映空间。比如配备适合小孩的游戏娱乐活动场所;适合中青年的篮球场、乒乓球桌等简单的体育设施,还应照顾到孕妇、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居民。 为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刘力丹建议,要鼓励多方参与,一方面推动社区职能回归本位,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正确处理社区与政府、社会组织、物管公司等相关组织的关系,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搭建平台,促进社区服务水平社会化、专业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合理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通过采取直接供给、授权委托等方式统筹好设施建设。此外,还要提高居民参与意识,鼓励社区自助,收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提出对策和建议,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检验供给的效果。(记者 陈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