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格服务管理有新“办法” | ||||
|
||||
“网格”是基层治理的大底座,网格化管理对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温州,一部新“办法”的出台,将通过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提升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把群众身边这些基层治理的“末梢”变成得力“前哨”。 率全省地市之先,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制定的网格化管理规范性文件——《温州市网格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日前正式印发。该《暂行办法》对网格划分、队伍建设、事项准入、工作制度、考核管理、激励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规范,将进一步全面提升我市网格服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 什么是“网格”?《暂行办法》作出明确界定:是指在城市社区、农村以及其他特定区域内,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基层治理单元。分为城市社区网格、农村网格和专属网格。一个个网格织就基层治理“一张网”,尽可能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群众需求第一时间在格中得到回应”。目前,全市有各类网格10943个,其中城市网格5865个、农村网格4592个、专属网格486个。 如何精准实现“探头前置”“服务前移”? 《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要整合市县乡村四级力量,明晰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在网格服务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强调社会工作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职责。在此基础上,以专章13条内容,明确了网格员队伍建设相关要求,变被“群众找”为主动“找群众”。 把“前哨”强起来——《暂行办法》对专职网格员提出一系列激励保障措施,比如“打通优秀专职网格员‘网格员—专职社区工作者—国企编、事业编’的职业发展通道”,并“将建立与健全专职网格员选聘招录制度,强化岗位管理”。同时还将建立网格员薪酬保障、培训、社会保险保障机制等相关制度,确保网格员队伍的稳定度和全周期管理。 “这对我们基层网格员来说是一重大利好消息。”瑞安市玉海街道东镇社区的网格员金淼表示,《暂行办法》的激励保障制度给基层网格员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大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让服务准起来——为精准实现“服务到格”,《暂行办法》提出“建立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组成的三人走访小组;建立网格员ABC岗位三人互补机制,建立健全网格事项分类分级巡查机制”;发挥“组团式”服务功能,做大做强网格“N”的力量,打造“温·网格”基层治理服务品牌。 同时,建立“网格吹哨、分级流转、责任到人、管理闭环”的工作机制,实行“源头发现、分级分办、属地化解、联动处置、办结反馈”等五个环节的工作闭环。在网格治理数字化方面,依托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加强问题梳理、分析研判、工作预警等,提升网格“微智治”功能。(记者 黄荣杰) 记者手记 把新时代“枫桥经验” 融入身边每一“格” 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一切为了人民”是不变的初心和核心内涵。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发挥好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这一“人”的优势,才能有力强化网格的“前哨”作用。 《暂定办法》出台,是一只靴子落地。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要建强网格员这支队伍,在常态化上门走访、政策宣传、信息收集、解决问题中,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坐标,勤服务、解民忧,才能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真正踏实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