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络问政 > 新闻发布会
温州市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4- 12- 13 14: 11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字体:[ ]

一、发布主题

发布温州市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有关情况

二、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13日(星期五)上午 10 :00

三、发布地点

市人民大会堂202会议室

四、发布人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瞿自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姜  亮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  徐  强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肖晓锵

五、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孟晓晨

六、主要议程

1.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瞿自杰介绍温州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有关情况;

2.与会记者提问。

8dfea8dde6804b974f2a5fbfe14585e8.jpg

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自然资源保障。近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主动服务、精准施策,出台了一系列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举措。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瞿自杰为大家做介绍。出席本场发布会的还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姜亮,总规划师徐强,副局长肖晓锵,请他们一起回答现场记者的提问。

本场发布会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的第七场。

下面,我们先请瞿自杰局长做介绍。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瞿自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首先,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保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效。下面,我就今年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供给、助力高质量发展情况作简要介绍,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政策赋能持续增强。在严守资源资产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我们创新出台了温州自然资源要素保障25条“干货”,涵盖空间保障、要素配置、审批服务、用地用海、耕地保护五大方面,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政策供给。积极推动试点红利落地,去年我市成功入选了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今年,我们率先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温州20条”,并作为10个代表城市之一,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一次全国会议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其中梧田老街改造项目入选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一批18个全国典型案例,浙江省仅2个。目前,我市低效用地数据库已获自然资源部备案通过,特别是认定的9.4万亩历史遗留用地,允许按建设用地办理土地征收等手续,将极大缓解我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压力,为我市节约大量财政资金。此外,我们还结合温州产业发展优势和需求,围绕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主动谋划“工业上楼”“拿地即开工”等一系列改革。今年全市共实施“工业上楼”项目152个,节约土地资源1139.48亩。老旧工业区块改造入选自然资源部节约集约第一批30个创新典型案例。截至11月底,全市已保障工业用地(用海)2.3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5%,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二)空间规划持续完善。今年我市获批了历史上首部“多规合一”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空间22.46万亩,通过“体制不变、机制创新”,在全省率先突破行政界线规划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规划范围面积由全省第7提升至第3,夯实了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物理空间基础。同时,我们聚焦“强城行动”,实施空间重构“1820”规划行动,即完成1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8个专项规划和20个详细规划的编制,保障“五城三园”等重点区块建设,推进公配设施一体化布局,实现“中心崛起”与“全域建强”良性互动。此外,我们编制完成瓯江新城综合发展规划,着力塑造国际范与温州味相融、时尚感和文化韵并蓄的“城市封面”。出台了《瓯江两岸风貌管控技术导则》,采用国内首创“条文+说明+图则”的风貌管控模式,创新分段分级分要素的管控体系,助力打造温州发展的“新地标”。

(三)要素保障持续发力。为全面支撑项目建设需求,今年我们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7496亩,其中省重大产业项目获奖励指标达2166亩,占全省的12.74%,同比增长49.78%。此外,还争取到用林指标4410亩、用矿指标7000万吨。在重大项目保障上,今年争取列入省政府重大项目用地清单54个,面积2.63万亩,数量和面积位居全省前列,相关指标由国家直接保障。入选省“百大攻坚”项目用地清单25个,数量是去年的250%。同时,迭代用地“指标银行”运行机制,解决了各地长期以来计划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结构性短缺问题。在资源配置上,我们坚持节约集约、存量优先,截至11月底,全市完成“批而未供”土地清理1.97万亩,完成率92.4%;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12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09.9%;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28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45%;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提升1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70.7%。其中温州机场交通枢纽综合体项目作为全国38个典型案例之一,获自然资源部节地目录收录推广。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我们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比如在项目审批方面,推动“拿地即开工”改革由工业项目向全领域扩面,保障项目第一时间落地投产。在全省率先同时实现了土地出让合同网签和保证金线上退付,让企业拿地“零趟跑”。在不动产登记方面,优化涉企登记“一类事”改革,创新推行“交地即交证”,办理时限从10天压缩到当天。顺利办理了全市首例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一体化“跨省通办”业务,像原先办理温州和上海的不动产异地抵押登记,需要至少往返2趟,耗时5天,现在当天就可以完成全部申请流程,大大节省了群众办事成本。在数字化应用方面,进一步完善“浙地智管”温州试点场景,让业主单位提前掌握项目方案报批的可行性。如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利用该场景提前核对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实现选址有效避让,成为今年全省首个通过省厅预审选址论证的项目,刷新同类项目论证时间最短纪录。

(五)保护修复持续推进。我们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今年我市正式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提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6次入选国家级“蓝色海湾”项目,累计获得上级奖补资金15.49亿元。其中,洞头“蓝色海湾”项目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让洞头成为网红旅游地,在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该项目2次获得点赞推介,并被《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收录。成功办理了全省首个水资源类项目登记,为自然资源资产“上了户口”。持续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抓好全省首个地市级耕地保护十五条的刚性落实,扎实推进“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累计整治面积17.54万亩,连续4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连续4年入选省级精品工程。同时我们坚守安全底线,今年汛期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入选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清单6起。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抓好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的改革发展任务,继续坚持高水平保障发展、严要求保护资源,全面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稳健前行。同时希望广大媒体朋友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温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共同助力我市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

主持人:谢谢瞿局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网:刚才提到了今年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请问在本轮的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主要采取哪些举措来强化温州空间保障?谢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瞿自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本轮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期限为2020年-2035年,于今年3月底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复。该规划是我市历史上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目标定位上的优势、土地利用规划在刚性传导上的优势、和城乡规划在功能布局优化上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释放更大的叠加性政策红利。除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外,今年市本级和8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全部获批,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基本构建。

本轮规划围绕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目标,主要通过3项举措来保障温州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提升:

一是谋划城市格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在全市域构建“一主一副两城多点”的空间结构,“一主”指温州中心城区,“一副”指龙平苍副中心,“两城”指依托文成、泰顺县城,“多点”指26个特色强镇构成的功能节点,形成以都市区主副中心为引领,两个山区县城为节点,产业强镇、特色城镇协调有序发展的新格局,打造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推动浙南区域一体化,不断提升温州的辐射力和虹吸力。

二是拉开城市框架,推动中心城区崛起。本轮规划把做强城市核心功能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城市的资源承载度、环境优美度、生活宜居度和医疗教育集聚度。在中心城区构建“一核三辅”空间结构,“一核”即中心城区特别是瓯江新城,“三辅”即洞头、乐清、瑞安三个辅城。通过“体制不变、机制创新”,将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面积从980平方公里扩展到2622平方公里,由全省第7提升至第3。开展“1820”空间重构规划行动,即1个总体规划、8个配套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五城三园”20个详细规划编制,推进城市提能升级、提质焕新。

三是创新用途管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将空间用途管制贯穿用地用海用林用矿全过程,以“多规合一”为抓手,推动战略谋划、产业策划、空间规划、行动计划“四划合一”。在维护规划刚性的前提下,坚持刚性和弹性相结合,以适应温州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如完善城镇开发边界动态调整机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允许布局交通、公用设施等项目。谋划“1355” 即1条沿海产业带、3条江、5个海湾、5个列岛的海洋空间格局,实现海陆空间资源有效管制、统筹利用。

浙江之声:我想了解温州今年的各项自然资源指标是如何安排的?同时,在满足重大项目需求方面资规部门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姜亮: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全面支撑项目用地用海用林用矿需求。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抢抓机遇争指标。在用地方面,我们用足用好部省各项政策,积极谋划和申报项目,做优增量、盘活存量,全力为我市争取最大利好。截至11月底,全市已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7496亩,保障了园博园、温州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温州绕城高速藤桥连接线改建工程、瓯海大道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在用海方面,紧抓历史围填海处置政策窗口期,全市历史围填海区域累计通过自然资源部备案超9万亩,面积居全省前列,今年项目用海已获批39个,面积7233亩。在用林用矿方面,全市已争取新增林地定额指标4410亩,年度任务完成率110%,完成项目用林报批504个,面积4881亩;争取用矿指标7000万吨,居全省第三,将有效保障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等项目的建设需求。

二是协同联动保重点。聚焦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会同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梳理重大项目清单,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用地专项保障范围。今年谋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2个,入选省政府重大项目用地清单54个,其中列入全省2024年“百大攻坚”项目25个。为保障重点项目顺利报批,在专班化服务的基础上,今年我们赴部、省对接10余次,点对点指导各县(市、区)20余次。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目前25个“百大攻坚”项目已全部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审查,其中已取得批复24个,剩余1个即将获批。

三是强化统筹提质效。完善用地“指标银行”机制,对年度计划和耕地占补指标实行全市域统筹,对急需落地的重大项目,以预支指标的形式予以优先保障。今年累计统筹计划指标3502亩,耕地占补平衡数量水田指标4342亩,及时解决了温州园博园等重大项目的指标缺口问题。同时将指标投放与指标执行、用地审批质量等情况相挂钩,奖优罚劣,进一步提升建设用地审批质效。

温州新闻联播:我想了解,资规部门在提升审批服务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举措去助力各大项目的落地投产?请为我们介绍下,谢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  徐强: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今年以来,我们聚焦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审批改革,推动用地用能增值服务“一类事”集成,助力项目落地投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采取两大方面的举措:

一方面,我们全面承接上级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用地审查报批。按照部、省的统一部署,我们简化用地预审审查,对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用地、水利水电项目涉及的淹没区用地等5类情形,业主单位无需再申请办理用地预审。同时明确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生态红线不可避让论证意见,不再作为预审前置材料,切实减轻企业办事负担。此外,我们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如对于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将选址论证等5大专题合并进行,项目评估量至少压缩50%。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在立项阶段合并规划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两个事项,用地报批阶段推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用地批准、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合并办理,审批时间压缩三分之一以上。该项改革纳入全国16个城市实践经验获自然资源部推广。

另一方面,我们结合温州实际,推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增值服务。主要有3项举措:一是“拿地即开工”。通过“方案预审+并联公示+许可联办”,利用土地出让公告期和合同签订准备期,对意向企业的设计方案进行“无差别”预审查,企业拿地后可实现用地许可、方案批复、工程许可的同步办理,审批时间从32个工作日最多可压缩至1-2个工作日。这项改革已惠及40多家企业,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二是“滚动审批”。探索“一次规划、分期审批、叠加建设”模式,企业在首次开发达到合同约定的容积率下限的前提下,即可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实现厂房的“急用先建”,后续根据需要进行滚动开发、分期建设。目前已惠及200多个项目,有效减少企业建设的资金压力。三是用地规划许可即办。针对企业高频许可事项,联动发改部门开展并联审批,企业签订出让合同后,即可完成项目备案,并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时限由法定的20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目前已办理200多个项目。

温州新闻网:工业用地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请问,今年我市在工业用地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肖晓锵:谢谢您的提问!为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工业项目的用地需求,今年我们在去年保障工业用地(用海)1.5万亩的基础上,自我加压提出了2万亩的目标,目前全市已保障工业用地(用海)2.3万亩,提前1个季度完成年度任务。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域谋划工业用地空间。一体化谋划完善产业布局,将工业用地规划空间从22.7万亩拓展到36万亩,增幅全省领先。推进历史围填海区域高效利用,已争取工业用海2.57万亩。为推动资源通盘统筹,我们建成了全市工业保障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实现资规、经信、投促等多部门信息共享,促进供需有效衔接。

二是大力挖掘低效存量资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一方面探索时间换地,对低效利用的存量建设用地,在不改变远期规划用途的前提下,允许近期按照工业用地实行短期利用,实现土地的周期性滚动开发,缓解局部地区工业用地紧张的矛盾。目前全市首宗试点已落地瓯海。另一方面鼓励空间换地,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引导企业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比如推行“工业上楼”,在符合安全等底线条件的基础上,全面放宽存量工业用地建设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审批条件。今年以来,存量工业用地通过此类“空间换地”,腾挪出1139.48亩土地,大大降低企业的用地成本。    

三是积极创新资源供应方式。围绕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比如探索弹性年期出让,根据产业项目生命周期,合理确定出让年限,今年以来以该方式出让工业用地37宗894亩,既让资源配置与生产需求相符,又减轻了企业的拿地资金压力。推行限地价竞税收模式,在竞拍中当地价达到上限时,以竞报亩均税收方式确定拿地企业,让优质企业优先获得土地。今年9月,全市首宗“限地价竞税收”工业用地通过了达产验收,与普通出让方式相比,该宗地块的亩均税收实现了翻番。今年全市通过该模式共供应工业用地61宗1822亩。同时资规和经信部门联动,迭代升级“数据得地”改革,有效解决了优质增资扩产项目和中小企业用地难问题,获得国家和省里的充分认可。今年以来已为313家中小企业保障工业用地7219亩。

主持人:谢谢,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其他关心关注的问题,会后可以再与我们的资规部门联系。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今天的发言人,感谢记者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