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速度 跨越四十年 | ||||
|
||||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重峦叠嶂,曾经道阻且长。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深知,打破闭塞困局,一定要走出去,跑起来。 穿山越河,才能打开发展的通道。从历史上只有“水路一条”,到上世纪80年代国道贯通;从1998年温州大桥建成到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通车迈入省内“四小时交通圈”;从金温铁路到时速2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温州,从未停止对交通的渴望、对速度的追求。 今天,伴随着时速350公里的杭温高铁正式通车,温州又迎来一个崭新的奔跑速度,亲密拥抱“全省1小时交通圈”。在强劲的交通脉动中感受“速度与激情”,是跨越式发展,是能级跃升,也是民生幸福。高速飞驰的列车,将载着温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梦想,开往下一个春天。 提速,向未来! 一路汽车跳尘土飞 一车人变成“白头翁” 一条国道 用时:10多个小时 出行方式:汽车 从肩挑背驮的古道走来,一条杭温线,打开了杭州与温州连接的故事。 根据《温州市公路志》记载,104国道温州段的前身为原杭温线、温分线。其中杭温线的开辟,最早追溯至谢灵运南北朝时期。到了明朝,杭州至温州的驿道全线贯通。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使用国家干线公路网,简称国道网。国道采用数字编号,北京至福建省福州市公路简称京福线,统一线路编号为104国道。104国道浙江段取消杭温线、温分线、清(清水埠)梅(梅岙)线名称。1985年,按国道统一编号统称为G104线温州段。 《温州市公路志》主编刘晓华,1985年的时候刚从部队退伍回来。他至今记得,自己扛着两大箱的书、带着行李,先从杭州坐火车到金华,然后挤上老式客车一路颠簸返回温州的场景。“所有箱子都放在车顶上,用篷布盖着,车里都是人,一开始我连脚都放不平,只能踮着脚尖站着,直到中途有人下车。”老客车载着一车人,在仅有两车道的国道上开着,砂石路面坑坑洼洼导致汽车一路跳,扬起的尘土透过车窗弥漫开来。开了十多个小时到达温州时,刘晓华看到,车里的人头发上都蒙上了一层灰,就像“白头翁”一样。“大家都累得说不动话。” 104国道浙江段总里程约600公里,途经湖州、杭州、绍兴、嵊州、临海、台州、温州等地,为省内南北向主要干线。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政府“四自”工程政策鼓舞了民资投入公路建设的热情,掀起了国道砂石路面改建、扩建的一轮高潮。退伍回来后的刘晓华,从事交通发展建设事业,他曾看见,那时国道路况的大提升,车来车往的盛况和通过国道走出去的许多人的故事。他把包括104国道在内的温州公路的历史性变迁,浓缩在他写的《千村万里路》《畅美瓯越路》《行走幸福路》三本交通纪实里。 1995年和妹妹一起考上大学的王雯,如今还能准确报出当年从永嘉出发到杭州的车程时间:18个小时。“那时汽车还没有普及,父亲找朋友借了车,全家人送我们去杭州上大学。那是一大家子第一次去杭州,出发前别提有多开心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处处在施工的国道和一次次堵车中等待,从白天走到天黑,才到温岭。王雯说:“一家人在车里被尘土吹得灰头土脸,疲惫极了,都不吱声了。”一路堵,一路走走停停,到杭州时,整整过去18个小时。 大学四年里,每逢开学、放假,王雯都要经历这样的“囧途”。尽管后来大巴车有了卧铺,但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一路时不时“桥头跳”,中途停车上厕所时肮脏的环境,都让人心生怯意、疲惫不堪。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前,104国道“大堵车”现象持续蔓延,交通公路基础设施成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金温铁路上跑了十余年 亲历轨道上的盛况 一条铁路 用时:7—8小时 出行方式:火车 三年前,金温铁路线上,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指导司机潘国强正专注驾驶着从温州前往金华的列车。内燃机车的司机室里噪音大,当柴油机转速提到1000转时,他和身旁的副司机仅一步距离,却连对方讲话都听不清楚。潘国强作为正司机,当时已在这一趟线路往返11个年头,练就出大嗓门。后来,他亲历火车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的升级转型。 他常常听师父说起金温铁路正式开通的那天,“咣当,咣当”火车来了……那是1998年6月11日上午7时,温州历史被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一天,《温州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你好,火车!——金温铁路的回眸与展视》,并整版刊登铁路开通盛况。根据见报资料记载,金温铁路修建构想,可追溯到本世纪初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它曾几度列入议程,又被搁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南怀瑾先生的推动下,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大力支持,这项“世纪工程”总投资达28亿元,经过5年多的施工,终于建成。金温铁路通车是那个灿烂时代的象征,打造了地方铁路的全国“样板”。 在往后的二十多年里,金温铁路成为人们往来杭州、温州的主流出行方式。 “从温州出发,242公里,经过4.5小时到达金华南站。去杭州的旅客在金华转沪昆铁路列车,再坐2.5小时火车到杭州,全程大概7.5小时。”潘国强还清晰记得金温铁路这242公里中的每一处细节,火车开到哪里要加油门爬坡,到哪里要切换速度,哪里的树倒了,哪里新建了房子,他一眼就能看出来。“每次在路上,心情都很好,火车在山间穿梭经历春夏秋冬,伴着瓯江,风景如画。” “金温铁路”始终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2020年,金温铁路步入新赛道,它和金台铁路、乐清湾铁路组成“三线合一”运输格局,金温铁道公司也迈入了“接管运营新线时代”。新格局下,它们共同串联起铁路交通网,促进浙江沿海产业带和浙中、浙西南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在加速长三角区域内城市互动与融合中行稳致远。 高速交警的二十年 见证流量“上扬曲线” 一条高速 用时:3—4小时 出行方式:自驾 自2004年进入高速交警队伍,高速交警温州支队四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陈勇孟见证了二十年来,温州一条条高速公路的纵横穿梭、连线成网。 “二十几年前,我还在杭州读书。当时温州去杭州的高速还没开通,但台州段已经开通了,所以我除了乘坐金温铁路的绿皮火车去杭州外,有时会在晚间八九点从温州出发先去台州,再从台州乘大巴车上高速,到杭州差不多是第二天清晨天刚亮的时候。”忆及往日情景,陈勇孟满是感慨。 这样的出行方式,直到2002年才有了转折。当年10月29日,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乐清段竣工通车。至此,离省会杭州最远的温州,被最后“圈进”“四小时交通圈”,即从杭州到浙江10个主要城市4个小时均可到达。 对此有着切身感受的陈勇孟说,通车后,以往通宵达旦的车程,减少到4小时左右,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越来越多的大巴车开始频繁往来于这段高速。 随后几年,浙江多条高速公路相继投入建设。2015年元旦,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过江通道)全线通车,使温州至杭州的通行时间再缩短半小时以上。“诸永高速公路延伸线温州段是进入温州城区的北大门,也是去往杭州的重要通道。”陈勇孟提到,相比现在日均3万多、高峰期5万多的双向车流量,这段高速刚开通时的双向车流量日均只有1万辆左右,通行顺畅的情况下从温州北高速入口出发经诸永高速北上杭州,可比此前的路线缩短半小时以上、一小时以内的时间,这也是越来越多出行者选择诸永高速北上杭州的重要原因。 “刚开通那会儿,我们这个大队不到20人,要负责辖区内一共65.85公里高速路段的巡查、安全保畅等工作。”陈勇孟回忆,大队每天实行24小时巡逻制,所以很多同事不管白天、夜间都要上路巡查,有时连饭都要送上去吃。 如今,陈勇孟所在的四大队辖区内负责的高速路段已达71.09公里,驻点亦从原先的4个增加到了6个。随着高速公路流量的逐年增加,警情增多,四大队一度成为温州高速交警队伍中名副其实的“节假日大队”。 速度就是希望 “生命种子”的护送之旅 一趟动车 用时:2—3小时 出行方式:动车 “前方到站杭州站……”今年2月6日,随着G7468列车广播声音的响起,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护送分队队员、温州市第3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徐盛杰和温州市第3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徐梅到站,他们再次抱紧手里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大步奔向杭州患者所在的医院。这是一趟让生命重新绽放的希望之旅! 当天,21岁温州小伙张钧琅经过三个半小时的捐献,12点30分,30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定点医院采集完毕,交由徐盛杰和徐梅共同护送给远在杭州的患者。接到任务,徐盛杰买上最近13点49分的列车,向杭州出发。“尽量快一点,早一分钟送到,就多一分希望!” 2009年9月28日,温州市域温福、甬台温两条铁路同时建成,温州跨入“动车时代”;2015年,金丽温铁路开通,为温州西联增添一条大动脉;2020年,乐清湾铁路开通运营,温州港进入海铁联运时代,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也为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打开了新通道。 依托便捷的交通网,2016年1月,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重组,已累计护送191次,到达国内24座城市的62家医院,其中杭州与温州之间护送6次,有3次是由徐盛杰通过动车进行护送。 这些年来,徐盛杰高高举起这份“生命的托付”,频繁坐上从温州出发的动车,一路奔跑,“高速稳定的出行,保证了‘希望’之路的畅通。”作为“生命快递员”,徐盛杰与死神赛跑,他要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患者所在的移植医院,而动车,成为他从温州到杭州最安全、最便捷的方式,确保造血干细胞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自第一条动车线路开通,15年来,每天数百趟动车有规律地驶向温州,带上有不同目的地的乘客驶离温州。人、物、资源流动得更快了,温州与长三角城市距离更近、交流更密切了,同时也为温州及更多城市特殊病人打开了生命通道。 幸福的通勤路 列车员“打高铁”去杭州上班 一趟高铁 用时:1个多小时 出行方式:高铁 “‘杭温高铁’试运行首发完美落幕,参与、见证、受益、期待、感恩。”今年7月30日,杭温高铁试运行当天,上海铁路局杭州客运段高铁五队列车员全琛琛在朋友圈里发表了如上一段话。对于这位永嘉姑娘来说,那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却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大日子。作为杭温高铁运行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对于这条铁路的开通,她感慨万千。 出生于1998年的全琛琛是永嘉大若岩人。2016年,因为上大学,她第一次到杭州,那一趟3小时的动车,让她觉得温州离省城也不远。毕业后,全琛琛进入杭州客运段,成为了一名高铁乘务员。当她在岗位上快速成长的同时,省内的新建高铁里程也在飞速增加。“高铁比动车更快,还很稳。如果温州到杭州能通上高铁,那来往的时间要更短了。”在值乘高铁的这些年里,她一直期盼着有一条高铁能修到她的家乡。 2020年6月,杭温高铁义乌至温州段全线开工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这意味着温州到杭州的车程迈入了“1小时圈”,全琛琛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今年5月,杭温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也正是从那会儿起,她被安排与同事一起“陪伴”列车进行各类调度测试、模拟演练、熟悉线路等工作。“温州人服务杭温高铁开通,这是最好的安排。”全琛琛笑道。 全琛琛平时住在永嘉瓯北,工作单位在杭州西站。这几年由于永嘉站关闭进行改扩建,她需要去温州南站乘坐高铁,这期间需要先后经历共享单车、公交换乘公交、高铁、地铁,方可抵达杭州西。交通方式的复杂繁琐不说,耗时更是达5.5小时左右。“杭温高铁的开通不仅大大缩短了我的通勤时间,交通方式也简化成高铁转公交即可。”全琛琛说,杭温高铁不仅是她的回家路,如今也成了她的通勤路。 “一个小时前还在车上看楠溪江的风景,一个小时后就来到富春江畔。高铁时代的便利,正离我们越来越近。”从小在楠溪江畔长大的她,希望正式通车后,有更多外地游客坐着高铁来温州看看。“当然不仅景色好,美食也是一绝,其中永嘉的麦饼、金粉饺、素面、田鱼等都是盛名在外,欢迎大家乘坐杭温高铁来永嘉、来楠溪江,赏美景、品美食!”全琛琛已经时刻准备好在杭温高铁上向乘客发出热情的邀约。(记者 孙余丹 张琳 陈佩蕾 林迎颖 张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