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乌牛街道仁源村番薯枣产量预计20万斤 | ||||
|
||||
番薯枣作为我们永嘉一种特色的传统农产品,这几年在市场上是备受欢迎。眼下,在乌牛街道仁源村,村民家家户户门口晒满了番薯枣,也晒出了他们甜蜜的致富路。今年该村番薯产量预计达到百万斤、番薯枣产量预计20万斤。该村村民每户年收入从最初的3万元,到达了如今的6万多元。 家家户户制作番薯枣 初冬时节,仁源村村民利用晴好天气,开启了晾晒作业。走进村子,只见村民们有序分工,将堆放的番薯先用清水洗掉表面的泥土,再去皮,晾干后上锅蒸煮,待番薯蒸好出锅后,放在一排排番薯篱上,或高架在屋顶,或低倚在墙头,和经霜变红的枫树相映成趣,成了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夏爱和平时和丈夫在城里上班,每年晾晒番薯枣的大忙时节,他们都会赶到家中帮忙。记者现场看到,他们在完成切片后,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直接放太阳下晒,而是先进到烤箱,微烤一下,等定型提香之后,再拿到楼顶阳台晾晒。她告诉记者:“这样子番薯枣会更香、更糯、更甜,韧性很好,色泽也会更漂亮。” 仁源村村民以前基本上都以种茶为主,一年里村民基本就忙一季春茶。但这几年,随着番薯枣热销,很多村民都加入了制作番薯枣的队伍。村民夏松钦说,种茶跟番薯枣差不多,种茶程序简单点,这个操作流程麻烦,今年一年,番薯枣有2000—3000斤,收入也有3万多元。 仁源村党支部书记陈文杰介绍,以前村民做番薯枣,都是自己吃,剩余的就送给亲戚朋友,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村民看到番薯枣的销量和利润,加上很多顾客来村内进行购买,渐渐地打开了销售渠道,使得村民积极投入制作番薯枣,如今是每家每户都有参与其中。 转变方法提高经济效益 因为仁源村的番薯枣品质好,这两年行情渐涨,销路是一点也不愁,基本上都是供不应求。陈文杰说,村民现在对番薯枣这块工作很用心,产量都是逐年增加。去年我们村番薯产量大概是40万斤,今年我们翻倍,将近约有100万斤,按照每户算的话,一户大概能赚5万-10万块钱,大户的话将近有15万到20万。 村民夏爱和说,我们这边主要是批发,自己也有在网上卖,每年产量大概在5千-6千斤,都是不够卖,且有些顾客都是提早好几天就进行预订了。如果按批发价15元的话,一年也大概有7万-8万元。 同时,为了提高产量,将以前村内存在的抛荒地200亩利用了起来,目前机器正进场作业,预计将来一年番薯产量将近有800多万斤,陈文杰表示。 产量增加了,如何提高生产效益?经过两年的实践,村民不仅利用起了制作茶叶的烤箱,还更换了原来的蒸笼,采用更加环保卫生的蒸箱。“现在这个蒸箱可以容量300斤的红薯,像以前的蒸笼,只能装100斤的红薯。”村民夏爱和说,此外原来需要烧柴火,要一个半小时,像现在用这个,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陈文杰表示,以前村民们在蒸番薯的时候,都需要柴火进行烧火,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外,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笼前等待,浪费了时间不说,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随着村民们在制作中,渐渐发现从蒸笼改成蒸箱后,大大节省时间,效率提高后,就进行全面推广,大大提高了效益。 提前规划打造产业新格局 仁源村有乌牛早茶茶园1000多亩,以前,只有乌牛早茶一个产业。随着番薯枣销售火热,村内现在已经形成了“春采乌牛早,冬晒番薯枣”的产业新格局,这不仅让村民有了增收的新路径,将来也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 陈文杰说,现在准备在村里形成一个产业链,利用几家番薯枣大户,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番薯枣统一品牌,并用纸质包装盒进行包装,提升番薯枣的档次。同时,村两委经过商量,准备成立一个合作社,把村民的番薯枣统一用一个牌子打出去,增加村里经营性收入。 “目前我们的番薯枣商标正在设计中,包装也从最初塑料袋装改成密封盒以及礼盒装。”陈文杰面对未来,期望进一步拓展共富工坊的功能,继续做大做强番薯枣产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带动更多的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记者 吴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