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审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 ||||
|
||||
2024年,温州市审计局在省审计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温州“续写创新史、打造第三极、谱写新篇章”主题主线,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市局获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亚运会浙江省先进集体等7项荣誉。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政治铸魂强引领,强化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把审计机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抓在最实处,持续推动党领导审计细化实化制度化。 一是高标准完善审计办工作运行机制。持续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服务保障审计委员会顺畅运行的工作机制,2月召开十三届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12月,市委审计办共向市委审计委员会报送重要事项和重要文稿86篇次,有力有效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 2.高站位落实审计委员会议定事项。闭环落实市委审计委员会会议定事项和主要领导指示批示,首次建立审计委员会会议议定事项责任分工清单,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协调会议议题,推动6个议定事项落地见效,实现批示有落实、有成效、有反馈。 3.高水平清单管控推动治理完善。高质量落实审计整改一揽子制度体系,建立重点审计整改问题“挂销号”管理机制。截至12月底,推动1937个重点审计问题完成整改1606个。落实书面告知、书面提醒制度,全年按期整改率达100%,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作用发挥更为扎实有效。 (二)严格执审显担当,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2024年,全市审计机关完成审计项目193个。1-12月,共查出主要问题金额97亿元,发现非金额计量问题3202个,促进增收节支22.14亿元,重点聚焦五个方面强化审计监督。 1.围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开展审计。市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反映产业政策落实、政府采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问题,推动市级产业政策大清理、大整合。市级科技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反映科技项目管理、专家验收管理、奖补兑现稽核等方面问题,推动健全科创平台管理体系。文化建设发展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反映文化发展政策落实、文物保护、重大文化项目推进等方面问题,促进文旅产业有序发展。 2.围绕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开展审计。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对全市12个县(市、区)和3个功能区近两年财政全面摸底,有效预警债务风险;推动4宗土地出让金欠缴问题整改,市政府出台《关于有序推进温州市区工业用地功能转变的指导意见》。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专项审计调查,助推盘活资产,形成市级财政收入。 3.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开展审计。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销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反映诊疗服务和收费结算、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使用、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等方面问题,助力优化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工伤保险基金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反映参保管理、征缴管理、待遇支付等方面问题,推动建立严格的工伤保险费用核算和监控机制。 4.围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开展审计。市级重大交通枢纽工程建设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反映交通任务总体推进、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筹措等方面问题,推动加强交通项目建设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力度。强农惠农相关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反映惠农资金统筹管理、“三农”建设项目管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问题。土地综合整治资金专项审计调查,推动主管部门建立全周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管控机制。 5.围绕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开展审计。完成13家单位、15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围绕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经济决策、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五方面加强监督,发现采购违规决策、专项资金滞留等问题,算好领导干部履职“经济账”、“生态账”,充分发挥审计在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中的独特作用。 (三)现场管理促规范,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以审计现场管理提升为抓手,坚持全环节现场管控、全过程质量控制,以源头管理带动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 1.质量管控更加精细。制定出台《“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实施细则》,实行“一张审计核查任务清单”管现场机制,全局27个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出台《审计文书审计文本种类和参考格式》,进一步规范审计文书及其参考格式、主要审计文本及其参考格式。修订《审计容错纠错机制操作办法》,完善容错纠错适用情形和认定标准、全面规范工作流程。 2.审理审核更加全面。坚持审计项目审理全覆盖,对全部审计项目实行“两次审理”,关注“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措施落实情况,不断提升报告质量,实现审理服务增值化。组织开展市、县审计执法检查全覆盖,制发《审计质量提醒书》2期,对审理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进行汇总发布,以点带面促规范。 3.披露查处更加深入。强化审计穿透力,有力揭示违规违纪违法问题。1-12月,市审计局共向纪委监委、司法等部门移送问题线索53件,移送人员55人,有力发挥审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特殊作用。同时,深入揭示问题背后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1-12月,报送专报(要情)77篇,推动一批制度机制完善和老大难问题化解。 (四)创新变革增动力,持续强化审计监督质效。 坚持以创新理念推动审计工作,扎实开展研究型审计,以组织模式、技术方法、思路理念迭代不断激发审计监督效能。 1.以部门联动提升审计“协同度”。创新与市人大财经委印发《关于建立温州市人大财经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工作机制的意见》,首次协同开展特定问题调查。与市财政局、市纪委机关、市委巡察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温州市财经领域“五督”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形成财经领域深化监督的有效路径。 2.以技术方法提升审计“智慧度”。制定“科技强审”三年跃升计划,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市本级全部审计项目100%应用大数据审计,建立工程项目围串标、公职违规经商等审计思路模型库。全市新增省大数据审计专业领军人才1名、骨干人才12名,温州代表队获省首届大数据审计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 3.以审计研究提升审计“科学度”。坚持“项目课题化、课题项目化”,深入实施研型性审计,以审计研究有效服务审计实务。全市获2024年度省厅科研课题立项21篇,2023年度24篇立项课题全部按时结项,10个课题转化形成15个审计项目的创新性内容。 4.以通联传播提升审计“影响度”。突出“创新性、示范性、时效性”原则,深度总结提炼温州审计工作各个方面的9项标志性成果。编纂发布《温州审计四十年》一书,获全市档案优秀编研成果一等奖。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杂志以温州为地市首例报道经责工作经验,向全国展示了经责审计的温州经验。 (五)选育管用提能力,锻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把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驰而不息讲政治、优能力、严纪律,打造审计铁军。 1.着力打造政治过硬审计队伍。依托局党组会议、中心组学习会、支部“三会一课”等载体,多层次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走深走实、党纪学习教育全员全覆盖。深入开展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建成“五星双强”党支部2个、“四星级”党支部2个。 2.着力打造本领过硬审计队伍。优化审计机关内部“个人业绩+处室业绩”大亮晒机制,形成全员做项目、写专报、查案件的浓厚氛围,以个人业绩的提升聚合带动全局成效的提升。迭代升级“青年季学堂”平台,组织全市33名青年干部集中学习,累计完成师徒结队28对,提前出师22人。 3.着力打造纪律过硬审计队伍。注重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相结合,选树“两优一先”先进典型,组织集中收看警示教育片,打好警示教育组合拳。严格落实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联合派驻纪检组对审计项目开展审计纪律回访,把审计工作纪律压实到一线。市局首批“模范机关”复评成功,成功获评“引领性清廉机关”、建成“清廉微示范点”。 二、2025年工作思路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2025年,市审计局将进一步聚焦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规范开展审计工作,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一)强化政治功能,保障市委审计委员会高效运行。自觉从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持续细化实化制度化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形成具有温州辨识度的会议机制、报告机制、督办机制、联络机制,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做好审计工作,做到中心工作在哪里、审计重点就在哪里。 (二)聚焦主责主业,护航温州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紧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地方重大改革发展任务,找准找好审计监督切入点和发力点,实施30-35个审计项目,及时揭示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切实维护经济安全,推动领导干部规范用权、担当尽责。 (三)深化改革创新,建设审计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以研究型审计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科技强审跃升计划,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深化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以监督效能提升审计监督“穿透度”。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和业务能力,严明纪律作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