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2025年温州两会 > 文件报告
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关于温州市2024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及2025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发布日期: 2025- 01- 23 09: 30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2025年1月22日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温州市2024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2025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会前初步审查基础上,根据代表审议意见,对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2024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总体评价

2024年,全市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保障发展大局,全力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硬核保障“四大振兴”“十大攻坚”“强城行动”,落实落细“8+4”经济政策体系,支持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税收增长乏力、政府性基金收入保障不足,“三保”及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压力不断加大,财政平稳运行面临挑战;零基预算改革与绩效管理仍需进一步深化,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理念有待进一步牢固树立;地方债务风险管控任务依然艰巨,新增隐债风险隐患仍然存在,社保基金领域中长期运行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关于批准2025年市级预算草案的建议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较好体现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预算安排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厉行节约、注重绩效的原则,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符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总体可行。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本次会议同意《关于温州市2024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全市和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5年市级预算草案。

三、关于做好2025年财政预算工作的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温州实现“双万”城市的冲刺之年和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关键之年,做好财政预算工作意义重大。要进一步增强信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的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篇章贡献财政力量。为此,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用足财政空间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精准把握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发掘可利用的财政空间。深入研究中央资金配置方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两重”“两新”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从供需两侧发力,加力落实存量和增量政策,发挥财政促消费稳投资的杠杆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探索专项债与市场化融资协同模式,紧盯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畴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领域,加大优质项目储备力度。

(二)强化收支统筹夯实民生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聚财增收能力,加强财税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收入调度机制。强化税源培育,承接好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后的组织收入工作,研究制定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征管服务措施。持续科学盘活各类国有资产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民生和关乎温州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确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全力保障“十项重大工程”“强城行动”等重点工作实施。

(三)优化制度体系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牢固树立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理念,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提升零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建立履职成本分析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对政府机关所需通用产品、服务进行集采竞价机制,更加科学地动态测算相关物资的储备规模和付费标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规范,提升全过程绩效管理水平,根据多元化的支出目标探索实施多样化的绩效评估,提高投入产出意识,推动成本绩效管理。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估和监督,优化转移支付资金后续管理,及时动态调整财政奖补政策,确保惠企资金兑付到位。

(四)加强风险预警筑牢筑稳安全防线。全面做好中长期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强化财政运行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库款支付风险预警和统筹调度,守牢“三保”底线,确保财政运行平稳。严格落实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监测,稳妥有序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积极做好债务结构调整,降低流动性风险。关注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情况,着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等问题。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趋势及风险研判,制定跨周期、长周期预案,持续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并切实防范“挤占挪用”医保基金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