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温州市司法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3-11 09:07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司法局 字体:[ ]

2024年以来,温州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紧扣法治助力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目标,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法治温州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如我市法治领域改革获省市改革突破奖11个,承办长三角司法厅(局)长座谈会。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力“护航大局”,坚决扛起法治“重担”。司法行政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首先体现在护航中心大局上,始终坚定“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第一时间响应、不折不扣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一是精准建章立制,突出制度保障。第一时间出台法治保障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10大举措、“强城行动”18条,高质量完成《温州市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条例(草案)》等4部地方性法规草案立法审查,从制度层面设计法治护航大局路径。二是系统开展督察,补齐关键短板。新出台《法治建设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办法》,率全省之先(地市层面)组建由6位市领导挂帅的“高规格”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组,全覆盖督察12个县(市、区)并下沉蹲点重点街镇;同时聚力扭转行政败诉不利局面,创新推出风险预审、诉前引流、领导包案等6大刚性手段,行政诉讼“双下降”工作取得新突破。三是严把审查关口,全力规避风险。坚持事项“应纳尽纳、应审尽审、快审优审”,创新“五位一体”统筹协调机制,建立“重大事项面商会审”机制,开展全市重大行政决策源头治理专项行动,全面赋能法审“提速增效”。

(二)聚焦“履职尽责”,全面强化法治“统筹”。充分发挥市委依法治市办设在司法局的职能作用,做强做实“统筹”的功能。一是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扎实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工作,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等纳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推动市委党校中青班等主体班次开设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专题教学模块,连续第三年举办亲清政商云学堂“法治素养提升”专题系列讲座。全年,全市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5748场。二是完善法治建设工作体系。高标准组织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法治温州建设工作要点》等七项文件,交办落实重点任务17项。健全分析研判机制、重点指标监测机制,每月定期监测15项法治建设重点工作开展情况,不断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聚焦法治领域改革项目培育。紧盯全市法治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法治环境小组牵头职责,定期召开例会研究部署工作,梳理形成2张清单,确定重点工作22项、攻坚项目29项,其中“‘一站式’法律服务综合体—瓯越法务区”“一件事集成改革”“涉企执法改革”等项目入选省级清单。

(三)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推动法治“改革”。始终牢记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以改革破题、创新致胜。一是争试点抢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公证体制改革、瓯越法务区、征迁规范集成高效改革等重大试点,乐清获批国家级专利侵权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县域试点。二是敢突破勇创设。全省首创“数据安全合规认证制度”,鹿城全省首创“十大法治为民实事”,瑞安建立全国首家县级涉外商事调解中心。三是强攻坚造样板。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站式”法治服务专区市县全覆盖,乐清专区获评今年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增值服务”等4个项目入选省涉外法治“揭榜挂帅”项目。“靠前服务 主动作为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案例入选全省第一批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实践范例。

(四)坚决“破梗清障”,闭环提升执法“质效”。打出改革“组合拳”破解执法“中梗阻”,让企业放下负担、安心经营、静心发展。一是“事前增值服务”破题“只罚不管”。牵头制定全省企业合规“一件事”改革试点方案,擦亮预防性重点产业法律服务体系“金招牌”,该项工作被推荐参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二是“事中亲清执法”破题“烦企扰企”。公布全市行政执法机关精细化的裁量基准清单,全省首创“三码合一”“亮码检查”。三是“事后精准帮扶”破题“一罚了之”。全省率先实现信用修复“一次申请、结果互认、两网联办,“三书同达”机制获全省推广。全省首创行政处罚执行“云调解”模式,推广“暖心”执行。

(五)坚守“初心使命”,系统输出优质“服务”。聚焦群众幸福指数和法治获得感,一是激活源点强引领,用心用情实施法援“暖心提质”,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469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解答各类法律咨询 15万余件。复议“双基提升”“以案清源”成效明显,复议诉讼比突破2.5、创历史新高。二是拓宽载体解纠纷,成立瓯越调解中心,创新“瓯越调解上列车”模式。全省首创新业态外卖调委会,工作经验获央视专题拍摄。“泰·顺心”调解模式、“构建三端共治金融纠纷治理体系”成效明显。三是聚合资源促转型,首创社区矫正“走归”系列品牌和公益基金。“15分钟公法圈”实现基层单元全覆盖,“移步可至、触手可及”成为标配。建成域外法查明、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温州分中心,涉外法治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六)坚定“党建引领”,奋力锻造司法“铁军”。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一是狠抓“理论武装”。建立党委领学、机关党委督学、党支部促学、青年小组研学等“四学联动”,常态组织循迹溯源地、红色教育地、蓝色警示地等“三地教学”。各地涌现一批新机制。二是建强“战斗堡垒”。推进基层支部“标准+示范”建设,规范组织生活制度,深入开展“牵手帮共富”“双报到双服务”“破梗阻·优服务”等活动,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作用更为突显。局机关一支部创成全市政法系统“最强党支部”、10名干警获评“最红排头兵”。三是推动“队伍提能”。出台“三支队伍”建设方案,推进“大比武大练兵”,制定激励干警15条举措,推出“强警提能”“司想荟”“献策金点子”等好载体好做法。今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获得各类荣誉的单位49家、干警172名。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以更高站位“融入中心”,找准法治护航大局“发力点”。牢牢把握司法行政职责定位,自觉在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大局下思考、行动。一是健全法治督察新机制。探索制定县(市、区)法治办主任履职清单,谋划建立法治办主任例会制度,实施“失信治理”等法治督察整改“八大”专项行动,出台《法治督察工作实施办法》,推动市领导“挂帅”、督察结果运用等制度化。二是出台法治实事新举措。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堵点问题,创新开展“双十”行动,即谋划法治民生“十大”实事、“十大”法治标志性成果展,形成一批法治建设示范样板。三是构筑法治融通新格局。探索打造区域法治“共同体”,强化与长三角地区司法行政部门深度合作,探索建立金丽温大通道“公法联盟”,全力争取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举办成立仪式、形成协作具体实施办法。

(二)以更实举措“温暖营商”,找准法治助企纾困“升温点”。针对当下企业发展困境,主动出击、助企纾困,致力于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最优市。一是探索建立“产业链+法律服务团”机制。计划挑选条件成熟的县(市、区)先行试点一条产业链,集成输出公证、仲裁、调解、律师等配套法律服务,逐步优化调整方案、稳步扩面推广。二是探索建立民营企业“首席法务经理”制度。选派一批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意愿强的法律人才试点挂钩一批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强化企业预防风险的能力。三是探索建设“全球温商华侨法务中心”。针对我市温商华侨遍布全球、涉外法治服务需求量大的现实需要,探索建设集法务、商务、税务、家务于一体的“全球温商华侨法务中心”,护航涉外企业扬帆出海,保障世界温州人涉外权益。  

(三)以更大自觉“深化改革”,找准创新突破项目“培育点”。坚持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三管齐下”,助力擦亮“深化改革看温州”的鲜明标识。一是盘活存量。“滚动式”培育“最佳实践”项目,迭代升级今年承接的试点,加快瓯越法务区、征迁规范集成高效改革等项目落地见效,全力激活发展动能,打造可复制的“温州经验”。二是培育增量。常态跑“部”进省,争取更多温州基础好、条件成熟的试点项目落地温州,全力抢占先发优势。三是提升质量。布局司法行政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涉外公证服务、行政复议场所建设、“15分钟公法圈”等标准,率先蹚出具有温州特色的法治建设“标准化+”新路。同时,加快推进涉企法治服务9个“一件事”改革,逐步向“办好一类事”“办成一件难事”拓展。

(四)以更强担当“监督执法”,找准执法质效提升“关键点”。聚焦“扰企执法、小过重罚”等问题,全面提升执法质效。一是充分发挥市县乡行政执法监督协调办公室的体制优势。加强人员力量配置,发挥好执法监督通知书等文书威慑力,探索架构与纪委、检察等单位沟通协作、信息共享、协同问责追责机制。汇编“小过重罚”等典型案例,做实改革“后半篇”文章。二是加快涉企多头重复检查综合治理机制改革。加快完善闭环化的执法监督模式,督促执法机关进一步精简涉企检查计划、建立科学的风险分类分级差异化检查机制;探索检查前“预告知”企业机制;完善案例指导等多元方式,打造“无感监管、企业有感”的检查模式。三是加快构建“互动治理型”的执法模式。迭代提升三码合一、三书同达、行政处罚执行“云调解”等机制,进一步精炼“汇编成册”,推出更多让执法单位、企业“一目了然”的操作指南和标准。

(五)以更多载体“固本强基”,找准平安稳定“支撑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一是在纠纷预防化解上再出招。发挥好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健全行政复议引流机制,加大“个案纠错”“以案促改”力度,系统纠治共性问题,推动“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坚持公益性调解与市场化解纷双轮驱动,持续推进商事调解改革,打造更多新业态民商事调解载体。二是在重点人员管控上再严抓。做强社区矫正“走归”系列品牌,全力协调属地将安置帮教人员纳入网格化管理,持续推进“法育青蓝”行动。三是在司法所建设上再提升。建立司法所工作晾晒交流制度,纵深推进乡镇合法性审查改革,探索提供村社事务增值式合法性审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