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温州海经区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3-11 10:37浏览次数: 来源: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管理委 字体:[ ]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海经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强城行动”,系统开展“四比四讲”作风建设、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八大攻坚行动,抓项目、优环境、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持续保持稳进向好态势。

全年实现GDP增长8.8%,比全市高出2.5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7%,增速持续领跑全市,海经区入选全省首批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

(一)抓项目、促升级,产业根基不断夯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实施项目“双进双产”攻坚行动,创新与乐清联动招商,推动市委市政府以跨区域交流合作模式深化“数据得地”,让更多好项目留在温州。全年交流共享项目超70个,实现招引落地超亿元项目22个,“数据得地”企业53家,历年最多。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6大体系,省“千项万亿”、市“百项千亿”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金风科技实现首台套交付、首批次出口、首台产品设计定型;深度融入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建设,谋划打造2个风电产业基地,加速构建风电全产业链。以常态化“对上比争取”机制到位各类资金40.5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9个,均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实现翻番,三大产业园入驻投产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工业经济实现“全年红”。

(二)强创新、育人才,发展动能持续壮大。天津大学安全(应急)研究院列入应急管理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运行序列,与乐清上市企业达成5亿元投资合作,首代研发产品成功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个、孵化项目4个;新增孵化面积11.06万平方米,处置低效孵化器2家、盘活空间超5000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超270家。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举办“港澳博士海经行”活动,搭建企业家与海外人才合作交流机制,C类人才破零,申报国家级、省市级人才数量均实现翻番,DEF人才总量增长30%。

(三)攻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聚焦“温暖营商”,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完成全省首笔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创设产业链供需平台,常态开展“两个健康”政企恳谈会,企业问题化解率达99.7%,市场主体总量增长超10%。走出浅滩三期养殖用海审批路径,首批6600亩完成挂牌出让。率全省之先探索开发区机构差别配置,以“五个平台”“扁平化”运行机制为特点,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大力推进高水平开放,综保区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温综保全球购免税店开业,开通全省首个国际高端消费品保税仓,率全市之先落地“一票多车”货物进出区模式,温州综保区发展案例入选全省“一号开放工程”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四)提品质、塑形象,城市能级持续提升。聚焦“一芯两翼”城市格局,深入实施“东拓西优中提升”战略,完成“三区三线”局部优化调整,新增城镇建设用地1.3万亩,全区人口总数同比增长近10%。投入超36亿元大干快上基础设施建设,浅滩二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一期北侧港区5个泊位工程竣工,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工业废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加速推进,产业承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升级,投用瓯江口实验学校、卡丁车项目,建设鲲鹏海鲜岛、军事研学基地等一系列休闲场景,提升改造绿道碧水、口袋公园,海上花园展现新风貌。探索中心片区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全域共富模式,深化十大“共富工坊”建设,运营全区首家零工市场,村集体经济收入、经营性收入均增长超6%。

(五)防风险、护平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成立综合行政监管局,挂牌社会治理中心,建强街道执法中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不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和包案机制,妥善化解一批保交房、防欠薪等领域的信访积案和重大矛盾纠纷,社会治理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网络综合治理效能有力提升,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大维稳安保任务。落实“3030”隐患闭环管控机制,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狠抓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打赢“格美”等台风防御战,全区社会面保持和谐稳定。

(六)全力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坚定不移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强化工程招投标、渣土运输等重点领域腐败治理,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0人。深化亲清政商关系建设,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破梗阻·优服务”排查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实施基层党建“强基固本、争先攀高”行动,高标确定“一肩挑”后备人选,推进党建引领乡村连片提升工作,海思村获评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全域推进“共享社·幸福里”建设,创成示范单元3个,常态运营邻里食堂、儿童之家等“幸福场景”,举办昆鹏夜校等各类活动惠及群众3.5万名。打好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组合拳,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举措,制定干部梯队培育计划,开设“海经大讲堂”,让奋发有为、竞相干事成为干部作风新常态。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我们将聚焦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和温州以“强城行动”为统领提速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目标要求,迭代实施海经区“四比四讲”和八大攻坚行动,加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全市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一)坚定不移提升产业能级,全面筑牢高水平发展支撑。一是狠抓谋大招强这一关键。攻坚落地万洋科技产业园项目,打造全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示范园区。以风电母港落地温州为契机,开展产业链图谱招商,加速建设风电零碳产业园、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标志性风电产业集群。发挥新型产业园和万亩大空间优势,深化与乐清等地联动招商,加大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力度,实现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二是狠抓项目投资这一根本。坚持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双向发力,持续深化“对上比争取”常态化机制,全力争取国省级项目用地指标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土地储备债、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等要素保障,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三是狠抓制造业这一重点。深入实施工业企业稳产增效、培育上规、智改数转“三大工程”,加快三大产业园、新型产业园企业集聚发展。

(二)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培育高层次发展动能。一是全力建强大孵化集群。深入实施孵化器“三年倍增”计划,因地制宜建好孵化器、中试基地,打好盘活、挖潜、提升、新建“组合拳”,加快打造海上风电、安全应急等产业孵化集群。二是全力建强高能级平台。加速天津大学(安全)应急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成果转化,争取落地金风科技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建好用好概念验证中心,组建落地科创基金,以“全链条转化体系”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变成市场应用产品。三是全力建强发展共同体。用好产业链供需平台,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加强以大带小、整零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绘就工业和科技指标“上扬曲线”。全力支持天大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建设实验室、创新中心,通过联合技术攻关,推动更多企业掌握关键技术、走向“专精特新”。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温暖营商”,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完善两个健康“直通车”问题闭环解决机制,系统推进跨区域“数据得地”、小微企业“集群贷”、企业供需对接活动,深化政务服务“一站办”“综合查一次”,持续营造亲商安商重商的浓厚氛围。二是做强开放平台。提升“三综一联”开放平台能级,一体推进温州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招商、运营,落地区县联动机制,加速温州轻工产品“品牌出海”,变海经区“一家发力”为县市区“百家齐放”,力争综保区绩效评估进等升位。三是扩大开放通道。提速北侧港区码头建设和岸线开发,释放邻近温州机场、状元岙深水港等区位优势,打造“四港联动·四位一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温州现代运输大物流体系。

(四)坚定不移实施强城行动,全面提升高品质发展温度。深入实施“东优西拓中提升”战略,推动一期、二期、灵昆三个板块差异化打造、特色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共建海上花园。一是东片,以基础建设为基本点,加码加力浅滩二期水电路等市政基础配套建设,全面提升承载能力。二是西片,以共同富裕为发力点,组团攻坚灵昆城中村改造和有机更新,立足灵昆生态肌理谋划康养综合体,化“夕阳事业”为“朝阳产业”,全面提升共富驱动力。三是中部,以公共服务为突破点,强化功能嵌入、文化植入、人气导入,提速污水处理厂、二乙医院、鲲鹏海鲜岛、交通枢纽站等民生、文旅项目建设投用,开展重点绿道品质提升工程,构建儿童、青年、老年等“全龄友好”服务体系,以更高质量的生产服务、生活配套,全面提升环境吸引力。

(五)坚定不移强化党的建设,全面夯实高效能发展基础。一是巩固基层战斗堡垒。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之以恒推动清廉海经区建设走深走实。以“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抓手,探索党建+孵化等发展模式,纵深推进“共享社·幸福里”创建,加大共富工坊覆盖面,持续开展“两新”组织“双强·五星”示范创建,推动组织覆盖率再提升,打造具有标志性、辨识度的特色党建阵地。二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迭代升级人才4.0政策,谋划“院士温州行”活动,力争引育国家、省级人才项目,DEF类人才总量快速增长。牢固树立“大抓落实”导向,深化“四比四讲”,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三大国企做大做优做强,升级打造“海经大讲堂”品牌,以“三看”“三破”“三到”标准选任干部,推动干部队伍和干部能力系统重塑。扎实抓好省经责审计反馈问题整改、省市“七张问题清单”等整改工作,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三是全力守住平安底线。迭代升级“141”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社会治理中心运作,落实安全生产隐患“3030”闭环管控机制,全力推进治安安全、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防汛防台等领域治本攻坚,密切关注和防范隐性债务化解和收支运转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