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况
◎历史沿革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民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建立了完整的五级名录体系,即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区)级都较为规范,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截止2025年3月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昆曲(永嘉昆曲)、中国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春节(祭祖活动太公祭春祭)、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个、省级159个、市级83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位、省级230位、市级933位,项目数与传承人数均居全国设区市前列。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14个,代表性传承群体20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11个,市级非遗体验基地48个。自2017年以来,温州市本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连续7年位列浙江第一。 ◎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24年底,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50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0个,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95个。 现拥有87个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3个),8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4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温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