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三农服务 > 三农信息 > 农民信息
227名省市县文化特派员活跃于田间地头
发布日期: 2025- 04- 07 09: 18 浏览次数: 来源: 温州日报 字体:[ ]

“要保护和挖掘本土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工作中展现人文关怀。”4月2日下午,在位于市区蒲鞋市街道的小坝坊麦浪画馆里,美学讲师麦浪带来了一堂关于乡村美学的美育课。他的学生身份特殊,是10位市、县级文化特派员。

文化特派员,是党委宣传部门会同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员。去年4月,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服务一个村,提升一个镇,带动培养一支队伍”的方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精神共富。

放眼温州,由13名省级特派员、31名市级文化特派员、183名县级文化特派员组成的227人省、市、县三联动“特派团”与广袤的乡野相遇,在田间地头播撒“文化种子”。

围绕“一个文化特派员领衔一个文化项目”,这群文化特派员在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的过程中,发挥所长描绘“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画卷,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文化家园。

本次讲座旨在培养文化特派员运用美学理念激活乡土文化符号的能力,推动传统村落空间改造、非遗技艺创新与文旅产品设计的有机结合。

讲座结束后,文化特派员们纷纷分享自己开展文化服务的实践故事与深刻感悟,让这场文化建设的“双向奔赴”跃然眼前——派驻到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的文化特派员戴汉敏参与了该村乡村文旅融合建设与研究。“在走访村庄中,我发现每个村庄都有不同的特色,尤其是楠溪江沿岸古屋保存较好,承载着独特的风土人情。”于是,她积极配合村干部,挖掘了当地一批文化资源,帮助源头村实现文旅融合兴旺。

从“要我去”到“我要去”,文化特派员像一座桥梁,将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

永嘉县瓯北街道珠岙社区是童装生产的专业村,素有“温州童装第一村”美誉,胡晓静正是派驻在此的文化特派员。这段时间,她忙着盘点梳理珠岙社区文化与研学资源,希望通过打造特色研学线路,提升当地基层文化建设的“造血”能力。

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文化特派员的到来,更让村民在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中找到了归属与自信。

“我手上的蓝色颜料,就是制作蓝夹缬留下的痕迹。蓝夹缬和活字印刷,是东源村的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耕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文化特派员杨从锋由“外乡人”变成了“自己人”,介绍村子时语气自豪,“我们正在推进‘木刻活化’东源村木活字文化提升计划,以活态传承非遗实现文化存续。”

探寻基层文化创造力被点燃的密码,温州高水平高质量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重点工作,不仅依托文化特派员线上平台,高效推进文化特派员文化项目,深入推进山海协作·文化“共建共享圈”建设,还做大温州文化特派员“π”品牌,持续开展文化项目宣传展示,推出《文化特派员π在温州》等专题专栏,推动文化特派员工作各项任务见行见效。

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需久久为功。据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继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相关课程。同时组织各文化特派员走进各派驻村庄,在实地调研走访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文化特派员综合素养,推动形成更多标志性文化项目。

记者手记

乡村文化振兴要用好“特”别密码根植于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发展实际,顺应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现实需要,文化特派员制度在半年多的探索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在温州,特派员们

带着项目资金下乡,将理论宣讲与田间地头相结合,把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通过非遗活化、品牌创建等举措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这种“输血 + 造血”的精准帮扶,既守护了乡村文化根脉,又培育了特色文化产业,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村民,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叶凝碧 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