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一项小改革催生“小城市大机遇” | ||||
|
||||
盛夏午后的暴雨突如其来,龙港市三园社区的西餐厅“肆意”店内客流不断。驱车而至的年轻人,在窗边品着咖啡、尝着甜点,争相拍摄窗外如油画般的雨中麦田。 “不是法国去不起,而是‘肆意’更有性价比。”社交平台上,顾客如此点评这家主打南法风情的西餐厅。餐厅开在三园社区广阔的麦田之畔,氤氲的水汽仿佛将普罗旺斯的气息糅进了浙南盛夏的田野。 谁能想到,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去年还是一栋孤零零立在田边的废弃老宅。在“95后”返乡青年张程程与社区同道中人的联手改造下,仅用两个月时间,破旧的院落成为铺满草坪的浪漫庭院,废弃老宅变身为月营收最高达10余万元的网红餐厅。“我感觉在这里创业的机会比大城市更多。”张程程表示。返乡青年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三园社区借力龙港改革东风,以“众筹、众策、众管”的改革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探路“新型城镇化”。 改革破题—— 集“三众”之力,谋共同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对于当下温州的许多乡村来说,这项改革的落地抓手之一是盘活闲置资源,为乡村发展找到最佳路径。龙港三园社区的“众筹、众策、众管”模式正是在解决乡村发展资金难题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美丽乡村建设得以落地生根。 “三众”模式的核心在于凝聚众人之力,三园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陈增旺是实践者之一。2013年底,在外经商的陈增旺在村民力邀下,回到彼时环境脏乱、集体账户为零的乾头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资金是绕不开的难题。”陈增旺坦言。好在这个户籍人口仅351户的滨海小村,依托天时地利和敢闯敢拼的精神,村里走出60多位企业家,他们见过世面、事业有成,是改变家乡面貌的关键力量。在村老年人协会配合下,陈增旺发动党员、干部、企业家以个人捐献的形式,参与村庄建设。首次众筹,便募集42万元——这是撬动乾头村蝶变的“第一桶金”。 资金到位,建设启动。房前屋后果树葱茏,道路沿线绿草如茵,景观灯点亮夜空,小公园、健身场所、文化礼堂相继落成……乾头村在众力浇灌下焕发新生。 对于民营经济发达和故乡情结深厚的温商来说,捐款方便,但如何确保资金精准用于乡村建设是关键。为此,社区两委事前谋划项目、明确预算来源;事中由纪委、监督委、网格员等组成“理财”“监督”小组全程监督,筹资人小组负责项目管理,实现“双重监督”。通过“亲清众筹”平台公开财务明细,打造线上线下共监共管模式,并创新“一企一家”模式,让本土企业结对庭院或微网格,打造“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社区共治、共富共享”的共同体。 在陈增旺看来,“三众”模式用契约精神替代血缘依赖,众策实践培养理性决策习惯,众管规则建立制度化协作传统。这种协作既保留乡土情感联结,又植入城市商业文明基因,使村民在保留共同体认同的同时,完成从“熟人信任”到“契约信任”、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共治”的行为升级,这都为接下来的“城市化”转型预装了适应现代治理的“软性基础设施”。 改革成效—— 村民成市民,资源活起来 2019年,龙港作为全国首个“镇改市”启动历史性改革,乾头村和周边村落合并为三园社区。这并非简单更名,而是一场触及根本的变革——作为“全域市民化”的核心,村民就地转化为市民,城乡户籍壁垒被打破。 抓住“撤镇设市”机遇,三园社区依托“三众”改革模式,在曾经的乡村推广“城市有房,家乡有院”理念,加速盘活沉睡资源。 资源流转,价值倍增,显著变化之一在房屋租金。三园社区目前流转改造10多栋老宅为公共设施——百姓书屋、乡村博物馆等,得益于整体环境提升,现在社区里不少普通两层房屋年租金最高过万元,比设市前高出一倍以上。社区集体经济从零起步,去年也跃升至50多万元。 搭上“撤镇设市”的改革快车,社区的发展直接进入龙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视野。 走在社区宽敞平坦的主干道上,陈增旺介绍道:“每周二龙港市领导会下沉社区,这条新路就是我直接向领导汇报后快速建成的。龙港‘大部制、扁平化’的高效沟通机制,让村里诸多发展难题得到及时解决。” 主干道畅通后,社区成功承办了全省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又见市集”、草坪音乐节等活动,单场活动吸引上万人。市集边的一个小卖部,光卖水一天就收入1600元。 今年正月初二,三园社区成功举办第二届“女儿回娘家”活动,活动单次众筹高达180万元,62家企业踊跃参与众筹。在类似的众筹策略之下,社区累计筹资1400余万元,谋划了渔夫广场、古船帆影、龙舟码头、绿皮火车网红点等二十多个项目。 社区面貌的改善和市民身份的认同感,也吸引着年轻人返乡创业,增加对新生龙港市和家乡的认同感。 田野新生—— 年轻业态涌动,城乡深度相融 作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的“国家实验室”,龙港市还承担着多个农村改革的试验田任务,包括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改革试点以及各类省市级改革试点,并入选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案例。 三园社区作为城乡融合改革的一个样本,在深入推进“三众”改革中,不仅满怀诚意吸引本土人士回乡“众筹、众策、众管”,更是以贴心营商举措,吸引外地人士众筹合伙创业,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成为“三众”改革模式走向深入的新主力。 即将开业的网红餐厅“夏荷”负责人刘璇对此感触颇深:“社区提前解决了农房改造中的协调难题,从签约到完成软装只用了月余。我们能全力投入开业筹备,‘保姆式’效率是关键。” 这股吸引力同样打动了“90后”设计师温欣。她从杭州返乡,看中了社区内改造一新的绿皮火车网红打卡点。“张程程就是我朋友,看到他在这里创业成功,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做,赚的不会比杭州少。”温欣正将火车旁空间改造为融合咖啡轻食与亲子研学的场所,“压力小、潜力大、环境好”是她最直观的感受。 如今,漫步在龙港市三园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奇妙的图景—— 外表是经典的“田园牧歌”:清溪稻田、绿树老屋勾勒出田园底色;但推开一扇扇院门,扑面而来的却是强烈的现代脉动与蓬勃的青春气息:南法风情的西餐厅咖啡飘香,空笺书局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承载乡愁的乡村博物馆讲述着过往,绿皮火车旁的西餐新空间正在紧锣密鼓装修…… 三园社区虽非龙港核心商圈,却已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新选择。市民陈浩周末带着孩子驱车前来:“在这里,孩子能在稻田边奔跑,我们能享受咖啡美食,比商场更有味道。”吸引力源于其独特定位:既满足了都市人对田园意境的向往,又提供了媲美城区的现代服务和品质体验,让乡村风貌与现代生活深度交织。 精心保留乡村肌理,深度融入都市生活方式与年轻创业生态——三园社区这份日益鲜明的独特气质,正成为龙港提速推进城镇化改革的生动注脚。(记者 陈圆圆 李艺 龙港融媒记者 谢陈啦) 采访手记>>> 民间力量与改革设计相得益彰 走在龙港三园社区,环境干净整洁,咖啡店、书屋、博物馆、网红餐厅、绿皮火车创意空间……一连串的“又见”打卡点,让人有些恍惚——乡村的外形,已经拥有了城市的内核和年轻的灵魂! 社区之变,源于龙港“撤镇设市”的“大改革”背景下,一场看似很“小”却极具生命力的基层探索——以“众筹、众策、众管”聚拢人心,激活乡情,铺陈开一系列乡村新业态,从而更高质量地推进“全域市民化”进程。 在这里,我们看到民间力量与改革的顶层设计相得益彰—— 参与众筹的企业和个人,因为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带头人的信任,用真金白银表达支持;归乡创业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比“卷”在大城市更有性价比的发展机会,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业态,更是都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创业者们不再是“出走”的老板,而是以“一企一家”结对回馈桑梓的“合伙人”,是乡村新生的“细胞”。众力之下,闲置庭院活了,社区热闹起来了。人回来得更多了,居民口袋鼓了,笑容也更甜了,那份“市民”身份的认同感和精神上的“共富感”尤为珍贵。 龙港改革探索的更深层含义正在于:它不仅是行政层级的跃升,还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城乡壁垒,让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让乡土社会迸发新活力,让“城市有房农村有院”的理想生活成为可能。这场变革,为探索县域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生命力的“龙港样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