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新闻发布会 | ||||
|
||||
一、发布主题 发布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有关情况 二、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2日(星期五)15:00 三、发布地点 温州市人民大会堂202会议室 四、发布人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海洲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瞿自杰 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正县长级) 朱小恭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李克恩 五、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孟晓晨 六、主要议程 1.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海洲发布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有关情况; 2.与会记者提问。 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温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科学修复,不断擦亮温州滨海湿地城市的金字招牌。在日前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温州市正式获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这是全球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荣誉。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海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瞿自杰、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副主任朱小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克恩,请他们为大家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我们先请李海洲副秘书长作介绍。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海洲:各位媒体朋友: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温州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支持。今天,我们主要是向大家介绍温州市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有关情况。7月24日-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在非洲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瀑布城召开,这次大会主题为“保护湿地、共筑未来”,旨在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凸显湿地在维系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强气候韧性中的关键作用。大会开幕当天举行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仪式,《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向温州颁发了“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温州在湿地城市论坛上做了分享报告。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此次温州正式创成国际湿地城市,正是温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国际湿地城市,是由联合国旗下的国家政府间机构——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按照《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成员国政府提名,经《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批准后,颁发认证证书。这个荣誉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生态成就,是全球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规格最高、分量最重、含金量最足的奖项,每三年开展一次认证提名。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自2017年启动认证以来,全球共有43个城市入围,其中中国13个。在这次新增的31个城市中,我国占了9个,其中我们浙江省的温州和杭州同时上榜,是全国唯一的一次性有2个城市入选的省份。 温州素有“浙南水乡”之称,共有22.33万公顷、类型齐全的湿地,面积位列浙江省前列。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重要契机和有力抓手,着力描绘碧海蓝天、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湿地生态画卷,努力让绿色福祉惠及全体市民。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温州创建工作的主要脉络和关键成果: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和方案载体。我们始终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大事来抓。2021年2月,温州市委对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作出批示建议,随后创建工作被纳入党代会部署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将优化湿地保护格局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于2022年1月出台了《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实施方案》,着力塑造“三江碧水千里海岸万顷水乡”的滨海湿地城市风貌。2023年3月市政府批复了《温州市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2-2030)》,4月又制订了《湿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有效提升了湿地保护管理的系统性。同时,我们加快完善法治体系,先后出台《温瑞塘河保护条例》《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积极推动湿地保护专项立法,《温州市湿地保护办法》于2023年8月1日起施行,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抓好系统修复和协同治理。我们以“十大重要湿地、百大乡村湿地”为重点,统筹推进湿地资源与水资源保护修复。落实湿地分类管理,加快省级以上重要湿地申报,2022年永嘉楠溪江、乐清西门岛、苍南沿浦湾、温州湾等4处成功申报为省级重要湿地。2023年2月,南麂列岛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成为我省继杭州西溪湿地之后第二个世界级湿地。同年10月,龙港新美洲红树林湿地晋升为国家重要湿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国际)重要湿地2处、省级重要湿地8处。结合“五水共治”等攻坚行动,推出全国首个“民间河长”地方标准,系统修复瓯江、飞云江、鳌江、塘河等水系沿线的重点城市湿地,过去污水横流的城市“污点”,如今变成了滨水公园。像三垟湿地,通过清淤工程、水环境整治示范工程等,恢复了生态系统,成功从工业集聚地转变为城市内花园。目前我市国控、省控断面水质比例均达优质标准,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新高。同时,在镇村周边的河道、沟渠、坑塘等地,建设乡村小微湿地102处,形成点面结合的保护修复格局,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61.09%。 三是抓好争取支持和集思广益。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为此我们主动加强向上对接沟通,得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林业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比如2023年9月,国家林草局创建专家评估组来温州进行实地指导,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信心。此外,我们还积极汇聚各方智慧,去年8月,由温州大学牵头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湿地论坛,来自60余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400余位专家学者为温州深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献计献策。同年10月14日,我市受邀参加2024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为创建工作拓宽了新思路。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24年6月,国家林草局向市政府发函,正式向《湿地公约》提名温州参加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今年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期间,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席宣布湿地城市认证计划新增31个城市,温州榜上有名。此次在《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正式获得认证,标志着温州在创建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成功摘取了“国际湿地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荣誉既是巨大的肯定,更是崭新的起点。下步,我们将以翻篇归零的心态,切实守护好、发展好、利用好温州珍贵的湿地资源,持续打响“国际湿地城市”品牌,力争成为世界级滨海湿地保护的典范,为湿地保护事业贡献更多温州力量。 主持人:谢谢李海洲副秘书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媒体记者提问前先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网:我想了解温州能创成国际湿地城市,主要是有哪些优势?请介绍一下,谢谢!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海洲: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的刚性指标是,滨海城市行政区域内湿地率必须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达50%,且至少依托一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国家级湿地公园。我市是全省湿地大市,湿地率、湿地保护率等指标都远高于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门槛”,这是我市创成国际湿地城市的自然本底。此外,我市还有其他独特的优势: 一是湿地类型多样。我市湿地可以用12个字来概况,就是“三江碧水、千里海岸、万顷水乡”,是全国少有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三江碧水为瓯江、飞云江、鳌江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构成了湿地生态的主骨架。千里海岸为514公里的海岸线,滨海湿地占全市湿地的82%,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北部红树林湿地的自然分布区。万顷水乡为平原上1万4千多条河道交织成网,共同形成了山海城交融的生态矩阵。 二是生物资源丰富。我市湿地生态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植物159科453属839种,藻类566种,湿地动物89目397科1559种,珍惜濒危生物物种种类多。同时温州湾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被国际鸟盟列为重要鸟区,每年经过这里迁徙和越冬的水鸟有100多种、十多万只,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20多种。像三垟湿地、洞头南北爿山湿地,还相继获评浙江省观鸟胜地。 三是文脉传承深厚。温州是山水诗的发源地,谢灵运那句“池塘生春草”,正是我们湿地文化的千年写照。我们以“城市与湿地共生”为价值取向,突出“东瓯故地”特色,发扬“龙舟文化”,传承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更多文化元素融入湿地,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同时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温州大学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全方位推动湿地文化发展。 四是组织保障有力。我市有治理水系和保护湿地的工作基础,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湿地保护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基”,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为我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注入强大动力。我们的民间力量也非常活跃,依托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协会、环保志愿服务“百团万人”等,近年来开展“碳中和温州湿地保护论坛”等重大活动30余次,参与人数超100万。同时在《温州市湿地保护办法》中明确规定,每年5月20日所在周为我市的“湿地保护宣传周”,形成全民共创共建共护共享的大保护格局。 浙江之声:这个问题想提问资规部门,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的牵头部门,温州有哪些特色做法值得借鉴吗?谢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瞿自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中,我们全面对标 “五大标准”,重点构建了“五大体系”,探索出具有温州特色的湿地保护路径。 一是规划引领体系。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目标,聚焦我市“丰”字形的湿地结构,将优化湿地保护格局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系统构建“一带、三廊、三区、多点”的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其中一带是滨海湿地生态海岸带;三廊是瓯江、飞云江和鳌江湿地走廊;三区是西部山区湿地水源涵养区、中部平原河网湿地恢复区和东部近海与海岸湿地保育区;多点是各湿地自然保护地和重要湿地。同时要求各地通过建设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等方式加强湿地保护,并纳入生态红线实行严格管控。 二是法治保障体系。我们积极推动湿地保护立法,《温州市湿地保护办法》于2023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大力推进工作创新,比如推行“六督”机制,即党委政府带头督、人大政协视察督、纪检组织效能督、新闻媒体曝光督、公众社会举报督、专职机构定期督,开展以“治水”“湿地保护”为主题的电视问政活动,让创建工作更加高质高效。 三是科学修复体系。创新“湿地+”修复模式,以平原河网水质改善和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为导向,将湿地修复与“五水共治”和“剿灭劣V类水”等行动深度融合,实行河、湖、库、湿地一体管理。结合“蓝色海湾”工程,加大滨海生态修复力度,清除互花米草4.9万亩恢复滩涂,有效保证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在市域内的畅通。同时成立了全国首个地市级红树林研究中心,累计种植红树林402公顷,并完成全省首单红树林蓝碳交易,进一步擦亮红树林这个温州“湿地标志”。 四是全民参与体系。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加大科普宣教力度,组织了湿地摄影展、龙舟赛事等活动,让更多人走进湿地、了解湿地。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比如支持成立了温州野生鸟类观察和保护协会,组织35.8万名志愿者巡河近32万次,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五是价值转化体系。我们依托湿地治理的成果,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将重要湿地保护建设与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有机融合,在沿线联动打造诗路古村、文化名山、海洋公园等八类文旅融合品牌。发展湿地生态农业,打造有机水生蔬菜、水生饲料等种养示范区,并发展湿地生态养殖,让湿地真正成为造福百姓、惠及发展的生态财富。 温州都市报:请问此次成功创成国际湿地城市,能为温州市民带来哪些方面的获得感?谢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李克恩: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此次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不但提高了温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更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可以说,广大市民既是温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创建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概括起来,创成国际湿地城市为我们带来了“三大效益”: 一是生态效益。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对生态的作用非常大。它能净化和改善水质,可以降解污染,湿地植被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健康。最关键的是,湿地能够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水汽蒸发和植被的蒸腾,能使周边气温降低2-3摄氏度,人们生活更加舒适。此次创成后,我们将持续大力开展湿地修复,完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提标、100个小微湿地焕新,通过植被重建、水文调控等措施,增强生态韧性,使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推窗见绿、亲水宜游的生态福祉。 二是经济效益。湿地不仅能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依托湿地资源禀赋,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推动湿地生态产业健康发展。比如在创建过程中,南麂列岛以大黄鱼生态养殖为龙头,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2024年海岛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创收1.5亿元,瓯江“温州时尚外滩”、楠溪江“最美桃花源”等文旅IP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下步我们将规划湿地生态经济走廊,发展绿色农业、滨海生态旅游、湿地龙舟赛事等业态,让水岸美景、文化体验成为市民休闲新选择,真正把“生态颜值”转化为“富民价值”。 三是社会效益。温州湿地环境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多样的动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生态景观,为科普宣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极佳的场所,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空间。比如此前我们设计了湿地观鸟自然课堂,在三垟湿地、洞头南北爿山湿地打造了两个省级观鸟胜地,“湿地观鸟”已在全省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自然教育品牌。同时开展湿地文化和湿地品牌建设,对提高广大市民对湿地的认识,加强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教育,也具有积极意义。下步我们将成立湿地文化智库,建成三垟湿地数字展陈馆,让更多市民参与到守护湿地、保护生态的行动中来。 温州新闻联播:三垟湿地作为温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湿地,一直很受大家关注,这几年的创建之路,对于三垟湿地来说,有哪些收获和提升吗?谢谢! 生态园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 朱小恭: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三垟湿地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被誉为“城市绿肾”。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为魂、惠民为本”,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效: 一是夯实生态本色,城市品质感进一步提升。我们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与温大合作成立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推进湿地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整体性修复,目前Ⅲ类水占比达60%,部分区域达到Ⅱ类,成功打造生态示范片、生态试验岛、小微湿地等工程,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与2003年相比,新增鸟类记录103种、维管束植物637种。同时坚持“融园入城、以园强城”,始终将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紧密衔接,成功打造景观绿道、水上运动、精品游线,“十园”建成九园,湿地建成开放面积达4平方千米,成为广大市民周末节假日周边游的首选地之一。 二是增添名片亮色,城市美誉度进一步扩大。我们全力做强“品牌”文章,三垟湿地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观鸟胜地,获评中国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2018年国庆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1393万人次,2024年达289万人次,城市金名片越来越亮。同时全力打造城市“窗口”,成为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分会场。 三是提高文化成色,城市厚重感进一步彰显。我们坚持延续乡愁记忆,通过修缮古桥古居,建设南怀瑾书院、乡情民俗馆、丽花亭,创新商用省级文保单位周氏旧宅,全力保护文化遗存,不断挖掘三垟湿地所传承的河乡文化、瓯越文化、塘河文化等特色文化。积极融入城市文化谱系,“稻柑菱共生系统”成功入选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评选国家级;文化研学不断丰富,上半年已开展活动55场,吸引1100余人次;成功打造伯温草堂、王谢风流等文化场景,推出“诗路”等21条文化游线和韩公问橘等特色景点。 下步,我们将继续守护好这片“城市之肾”,让三垟湿地成为温州“山水诗画、温润之州”的生动注脚,为城市湿地保护贡献更多智慧。 主持人:谢谢,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温州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提供了城市样本和范例。关于今天的发布会,大家如果还有关注的问题,会后可以再与我们的相关部门联系。最后,再次感谢今天的各位发言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